解釋啟示錄的四種觀點
張逸萍
無可否認,啟示錄不是一本容易解釋的書。我們很難準確和肯定地說誰對誰錯,雖然某程度上是有可能的。當然,正如對聖經其他地方的解釋一樣,釋經者的神學派別會影響他的解釋。歷代教會對於啟示錄的解釋和應用,可以總結為下面四種觀點。釋經者也可能採取折衷立場,就是從其他四個立場中挑選某些元素。同樣的選擇,時而亦應用在橄欖山講章(太24),或帖撒羅尼迦後書第
2 章中的概念。
(1)歷史派(Historicism)
這種觀點認為啟示錄是教會整個歷史的象徵性的預言。全書按時間順序講述了從一世紀到基督再來之間的教會歷史,其中二到十二章是初期教會,十三到十七章是宗教改革,十八到二十二章是基督再來。
持無千禧年論(Amillennialism)和後千禧年論(Postmillennialism)的解經者,有很多持這種觀點。
歷史派正確地提醒我們,啟示錄的信息是鼓勵歷代信徒忠心等候基督再來,神始終是歷史的掌管者。但歷史派卻忽視本書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認定所有的預言都將嚴格依次應驗,所以常常使某個世代的信徒認為自己正處於歷史的某個階段。這一派的意見眾多、眾說紛紜,解經家需要經常根據最新的頭條新聞來修改解釋。
(2)過去派 (Preterism)
「preterism」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preteritio,意為「過去的事實或狀態」。此派別的立場與歷史主義者相似,但在一個關鍵點上不同;他認為啟示錄的大部分內容是在相當短的歷史時期內實現的,即公元
68-70
年羅馬軍隊摧毀了耶路撒冷和聖殿。基督在橄欖山講章也是預言同樣的事情。其他部分都在主後一至五世紀應驗了,只有最後幾章是講基督的再來。
過去主義的觀點幾乎已經消失,直到最近它才受到一些後千禧年主義者的重新推動。
過去派正確地提醒我們,七教會所經歷的逼迫是真實的,我們應當從起初讀者的角度來看待本書。但如果忽略了這些預言在將來的應驗,我們就無法全面地應用啟示錄給歷代信徒的教導。
(3)未來派(Futurism)
這派別的神學家認為本書除了前三章,大部分預言要到基督再來之前的大災難時期才會應驗,因此被稱為“未來主義者”。他們相信在耶穌再次降臨之前,將會有七年可怕的大災難時期,然後,基督第二次降臨,在千禧年統治。這些都是啟示錄所描寫的。
持前千禧年論(Premillennialism)的解經者大都是這種觀點。也就是福音派和基要派,其中有很多是時代論者。
未來派正確地提醒我們,要把盼望放在基督再來、最後審判和新天新地上,鼓勵歷代信徒警醒等候。但卻忽視了啟示錄對起初讀者所說的話,也淡化了基督再來之前其它世代的應驗,讓啟示錄看起來與歷史上的大多數信徒並沒有很大關係。
(4)理想派(Idealism),又稱為寓言派(Allegoricalism)
認為啟示錄描繪了神在歷史中的行事原則和屬靈爭戰模式,並非預言具體的事件或時間。儘管這些異像在世界末日之前會逐漸強化,但啟示錄中的願景和象徵僅僅指善惡勢力之間永恆的鬥爭,這場鬥爭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直至時間的盡頭。例如,在整個世界歷史中,每當人們忽視審判的號角時,最終憤怒的碗總是緊隨其後。該順序永遠不會被逆轉。
這派別多持無千禧年論,也是一些自由主流新教教派所持的立場。
理想派正確地提醒我們,撒但的伎倆貫穿歷史、毫無新意,任何世代的信徒都可以預料和應對。但聖靈也反復強調本書是「將必要快成的事」(一1;二十二6),本書的預言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歷史事件,寓意解經就會變得天馬行空。結果,他們的立場變得雜亂無章,每個人都對啟示錄中的符號和願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說各話。
各派釋經例子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四個派別解釋啟示錄經文的一些例子﹕
(一)第四印,灰馬(啟6﹕7-8)[1]
啟 6:7
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活物說,你來。
啟 6:8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1)歷史派
應驗於主後248-268之間的20年。就是羅馬皇帝德西烏斯(Decius),加盧斯(Gallus),埃米利安(Aemilianus),弗萊里安(Vlaerian)和加倫(Gallenus)統治的時候。另有說,已經應驗在主後248-296年,羅馬城在野蠻人統治下,每天有5000人死去。
(2)過去派
主後70年,在被圍攻的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光景正是這樣。他們面臨內部鬥爭和饑荒,一如8節所講的。
(3)未來派
經文指的是以後的大災難,雖然我們現在常有刀劍、饑荒、瘟疫等禍害,但是“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是空前未見的。
(4)理想派
這匹馬主要講的是死亡,而死亡的原因是刀劍、饑荒、瘟疫、野獸。這些畫面在歷史上不斷地重複,直至基督再來。
(二)十四萬四千(啟7:4-8)[2]
啟 7:4
我聽見以色列人,各支派中受印的數目,有十四萬四千。
啟 7:5
猶大支派中受印的有一萬二千。流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迦得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 7:6
亞設支派中有一萬二千。拿弗他利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瑪拿西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 7:7
西緬支派中有一萬二千。利未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以薩迦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啟 7:8
西布倫支派中有一萬二千。約瑟支派中有一萬二千。便雅憫支派中有一萬二千。
(1)歷史派
自從君士坦丁之後,整個國家基督教化,所以有很多假信徒。十四萬四千象征整個教會,上帝的以色列,基督的真教會。對真教會印上印,指保護他們免被野蠻人侵害。
(2)過去派
上帝常有一群以色列餘民,最早信主的以色列人是核心,後來加上信主的外邦人。他們活在第一世紀,就是「初熟的果子歸與神和羔羊。」(啟
14:4)只有神才知道他們真正的數目,十四萬四千代表完全之意。
(3)未來派
大部分相信他們是血統的以色列人,因為經文列出支派,而教會並沒有12
支派的分割。但和以法蓮支派被漏掉,可能因為他們拜偶像。印上印的意思是在大災難中保護他們之意。也有相信他們在大災難中負責傳福音工作。
(4)理想派
這派神學家不認為他們是血統以色列。十四萬四千這數目代表完全。故指所有舊約和新約信徒,構成真正的屬靈以色列。
(三)巴比倫(啟14:8)[3]
啟 14: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叫萬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
(1)歷史派
這是啟示錄第一次提到巴比倫,但是在17和18章更正式討論到她的刑罰。這裏事先解釋她受刑罰的原因,因為她好像妓女般,用酒誘惑和束縛其他人,所以她就是羅馬教皇。
(2)過去派
這派人士對巴比倫是誰,意見並不一致。相信巴比倫象征耶路撒冷似乎比較多數;也有相信啟示錄後半的巴比倫指羅馬。
(3)未來派
有建議,在大災難的前半,巴比倫代表變節的教會,在大災難的中點被毀壞。也有認為巴比倫是一個實際的城市,可能是羅馬,甚至有可能是舊巴比倫重建。
還有一些認為巴比倫是一個宗教系統,或者是無神的世俗主義。
(4)理想派
巴比倫是一個有組織的敵神社會。古代巴比倫是偶像崇拜、秘術、不道德、對神反叛的代表;在歷史上一直代表著反叛上帝的世界,但已經被審判了。
結論
這四個派別,意見分歧。那麼,我們是不是沒有可能知道未來呢?上帝給我們啟示錄幹嗎?別氣餒。啟示錄21-22章告訴我們關於上帝的新創造,就是新天新地。這四派的神學家們的意見,不完全按派別而有異。未來派故然照字義解釋,相信有一個全新的物質界現實。其他三派,也有同意應該照字義來解釋,或者趨向于稍為靈意的解釋。[4]
今天我們可能不完全了解預言所指的事情,但是我們知道,有一天基督徒有一個美好的將來。這是肯定的。感謝主。
參考文獻﹕
「聖經綜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