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的预言(世界历史至末世)
张逸萍
但以理书很特别。它结合了历史预言和末世论。从当时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开始,一直预言到末世,涵概的时间非常长。既具有宇宙性的范围,又有地缘政治的焦点。所以是一本很值得研究的书,但也是一本不容易懂的书。本文旨在简单解释其中几个预言性的异象,而且集中讨论那些已经应验的部分。
(一)但以理书2章﹕尼布甲尼撒梦见大像
尼布甲尼撒梦见的大像。图片来源
(1)尼布甲尼撒梦见大像
但2:32
这像的头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
但2:33
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
但2:34
你观看,见有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把脚砸碎,
但2:35
于是金,银,铜,铁,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场上的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
(2)但以理的解释
但2:37
王阿,你是诸王之王,天下的神已经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
但2:38
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你就是那金头。
但2:39
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
(a)金头
「你就是那金头」(38节)已经说明,头是尼布甲尼撒,即巴比伦帝国。
39节快速地讲到在他之后的两个不及他的帝国;然后40-43节讲到一个奇怪的,半铁半泥的国。
(b)银胸、铜腹
之后希腊(铜腹)的亚力山大大帝,于主前300多年“征服全世界”,得到一个很大的国境。但是他死于主前323
年,他的国被他四个手下的元帅瓜分。然后这些地区,被罗马逐一并吞。最后埃及也于主前31年,成为罗马的一个省。这个铜腹时代,约有260-300年。[1]
但2:41
你既见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搀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
但2:42
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半强半弱。
但2:43
你既见铁与泥搀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
这几个帝国的价值是一个比一个低,最后的罗马帝国更如此。历史也告诉我们,圣经的描写很准确,说它有两腿,因为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是我们传统上称作罗马的,于主后467年正式结束。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
Byzantine Empire )则继续至主后1453年,被土耳其消灭。
但2:44
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国,这国必存到永远。
但2:45
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当然,我们最关心的应该是那块大石。新约屡次以“石头”预表基督和祂的国度。
徒 4:10 ……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祂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徒 4:11 祂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经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太 21: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咂得稀烂。
圣经也明确表示,它是天上的神所另立的一国,非人手凿出来的,打击碎金,银,铜,铁,泥的国,而且存到永远(44-45节)。这当然是主耶稣再来时要设立的弥赛亚国度。圣经已经多处预言,我们也信它有一天要实现。
对尼布甲尼撒所梦见的大像的解释,绝大部分学者都同意﹕
·
精金的头﹕巴比伦
·
银的胸和膀臂﹕玛代波斯
·
铜的腹和腰﹕希腊
·
铁的腿,半铁半泥的脚﹕罗马
·
非人手凿出来的石头﹕基督的国度
(二)但以理书4章﹕尼布甲尼撒第二个梦
(1)尼布甲尼撒王的第二个梦
尼布甲尼撒的“变狼妄想”。图画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4 。
但5:31
玛代人大利乌,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
伯沙撒看见墙上指头所写的字。图画来源
(四)但以理书7章﹕但以理见四兽异象
但是以理在夜间看见异象,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 (但7:2
-3 )既然「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但7﹕
1 7
) ,所以这四个兽应该就是第二章中,尼布甲尼撒所见的大像。
(1)狮子
第一个就是巴比伦(金头)「有鹰的翅膀」表示得胜快速。
「兽的翅膀被拔去……得了人心」(4节)明显指第四章记载的尼布甲尼撒王赶出离开世人,吃草如牛,然后他得以康复的事情。
第二个是玛代波斯(银胸)。 「旁跨而坐」(英语﹕
raised up on one of its sides
)表示两个不均等的力量,即玛代-波斯。
「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5节)指这个帝国是由巴比伦、吕底亚(
Lydia
,小亚细亚中西部一古国,主前7
-6世纪)、埃及的联盟。[6]
主前560-529,被古列征服。[7]
第三个是希腊(铜腹)它有四个翅膀和四个头(6节),预指亚历山大之后,国土由四个大元帅瓜分。关于亚历山大,请见下面简介。
但7:
8
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它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但7:
9
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但7:1
0
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但7:1
1
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但7:1
2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但7:1
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但7:1
4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
但7:19
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它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
但7:2
0
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它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它的同类。
但7:2
1
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但7:2
2
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圣民得国的时候就到了。
第四个兽是罗马(铁和泥的腿)。但是,在但以理这个异象中,对第四野兽有更详尽的描写。
首先,这第四兽的样子是﹕
·
可怕,强壮,有大铁牙,吞吃嚼碎。 (7
,19节)
·
它有十角,其中长起一个小角。 (
7-8节)
·
小角把先前的角中三个拔掉,又和圣民战争,并且得胜。 ( 8,
20 -21节)
正在此时,但以理又看见﹕
·
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神)……事奉祂的有千万。 (
9 -10节)
·
那兽因小角说夸大的话被杀,扔在火中焚烧。
( 1 1节)
·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 (12节)
·
有一位像人子〔耶稣常自称“人子” 〕的,驾云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13节)
·
祂得了权柄,荣耀,国度,是永远的,不能废去,必不败坏。 (14节)
·
亘古常在者为圣民伸冤(22节)
。
但7:23
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但7:2
4
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但7:2
5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但7:2
6
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但7:2
7
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解释如下﹕
·
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他必制伏三王。 (24节)
·
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折磨圣民三年半。 (25节)
·
但是,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第四兽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 (26节)
·
然后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祂的国是永远的。 (27节)
除了第四兽之外,这段经文还有“亘古常在者”(Ancient of Days)和“人子”(son of man)。前者是神或基督无疑,因为神是「自有永有」(出 3:14),而且对祂的描写:「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但 7:9-10)这描写和启示录,尤其第一章14-15节的描写相似。至于“人子”更明显是主耶稣,因为祂在世上的时候,常自称人子。使用这个名词因为他既是完全的神,但道成肉身,故也是完全的人(约1)。
(五)但以理书8章﹕公绵羊和公山羊
(1)公绵羊和公山羊
但以理看见的异象是﹕公绵羊和公山羊。
·
当公山羊出现之后,向绵羊发烈怒,折断它的两角。 (7节)
·
这山羊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折断了,又在角根上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 (8节)
·
四角中长出小角。 (9-14)
但8:2
0
你所看见双角的公绵羊,就是玛代和波斯王。
但8:2
1
那公山羊就是希腊王。两眼当中的大角就是头一王。
但8:
8
这山羊极其自高自大,正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折断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
加伯列也解释了﹕
但8:2
2
至于那折断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长出四角,这四角就是四国,必从这国里兴起来,只是权势都不及他。
但以理看见的异象预言﹕希腊(公山羊)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王,现在历史告诉我们,希腊出现了一个亚历山大,他征服当时世界上所知道的国家,但是他32岁去世。他的国土,由他手下的四个将军各割据一方。关于亚历山大,请见第十一章解释的介绍。
(3)小角
但8:1
0
它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将些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
但8:1
1
并且它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毁坏君的圣所。
但8:1
2
因罪过的缘故,有军旅和常献的﹝燔祭﹞交付它。它将真理抛在地上,﹝任意﹞而行,无不顺利。
加伯列继续解释﹕
但8:2
3
这四国末时,犯法的人罪恶满盈,必有一王兴起,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
但8:2
4
他的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毁灭,事情顺利,﹝任意﹞而行。又必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
但8:2
5
他用权术成就手中的诡计,心里自高自大,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毁灭多人。又要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至终却非因人手而灭亡。
但8:2
6
所说二千三百日的异象是真的,但你要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
(六)但以理书9章﹕七十个七
但以理从书上得知耶路撒冷荒凉的年数,七十年为满。所以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祷恳求(但9:2
-3
)。正祷告的时候,加百列来了,告诉他另一回有关的事情(但9:2
1-23 )。就是著名的但以理“七十个七”。
七十个七的预言主要对象是以色列民和圣城耶路撒冷,但也连带地关系到世界历史和末期,给出了弥赛亚什么时候会来,以及他的出现所伴随的一些事件。
目的﹕
「要止住罪过,除净罪恶,赎尽罪孽」:在此特指遏阻、了结、解决神选民的罪孽。
「引进永义」:在此特指带进神和祂选民之间的和好。
「封住异象和豫言」 ﹕指保存留待日后验证。 (但以理得到预言时,这70个七未开始。)
「并膏至圣者」:膏立弥赛亚,拯救神选民。
(1)第一个“7个七”和“62个七”
从亚达薛西准许重修圣殿(主前457年)至基督开始工作(主后27年),中间共有483年,似乎是最适合我们的计算。
(2)62个七之后的间隙
「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指主后70年,罗马提多将军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将圣城和圣殿一并毁灭,至今圣殿未重建。
(3)最后一个七
这「一七」是最后的一个「七」,解经家们大多同意,这是有关世界末日最后七年的预言。
adopted from
﹕温正祥,《但以理书探索》「第九章:七十个七年的预言」
(七)但以理书11章﹕再得预知历史大事
(1)
三个王,第四个王,勇敢王
但11:
3
必有一个勇敢的王兴起,执掌大权,随意而行。
但11:
4
他兴起的时候,他的国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开,却不归他的后裔,治国的权势也都不及他。因为他的国必被拔出,归与他后裔之外的人。
(2)南方王和北方王
这是一段很详细的历史,一般基督徒读经只有兴趣知道一个简单的概括,如下﹕
·
南方王强盛,但是北方王更强,于是发生战争。南王和北王立约,以南方公主嫁北方王,但这女子的帮助无效(5-6节)。
·
他们又再失和,引来二次战争(7-9节)。
·
北方王有二子,直捣南国,但南方王战胜,此乃第三次战争(10-12节)。
·
第四次战争始因乃北方王在失败后,率领更多军队报仇,南方王站不住(13-16节)。
·
胜利后北方王还想以女儿嫁南王为陷阱,但没有成功(17节)。
·
不料此时,罗马大军兴起,北方王败于罗马,之后身亡(18-20节)。[13]
这段预言乃但以理在主前539年候发表的,其详尽之处令人惊讶,难怪不信的学者说这是“马后炮” (请见﹕但以理是放马后炮的先知?
)。
(3)一个卑鄙的人
但11:2
8
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但11:3
0
因为基提战船必来攻击他,他就丧胆而回,又要恼恨圣约,﹝任意﹞而行。他必回来联络背弃圣约的人。
但以理11章告诉我们,这卑鄙的北方王的表现和事迹,还有他的性情。
·
他用奸计得国(21-24节)他趁人无备的时候,用谄媚的话得国。
·
他和南国交战,却被他自己的大臣暗中扯后腿,以致节节失利。(25-27节)
·
他回国途中,经过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时,任意而行。(28节)
·
他再次攻击埃及,但因基提(罗马)战船来攻击他,只好返回,转而恼怒犹太人,大肆毁坏圣地,亵渎圣殿。(29-31节)
但11:40
到末了……北方王必用战车,马兵,和许多战船,势如暴风来攻击他,也必进入列国如洪水泛滥。
但11:41
又必进入那荣美之地,有许多国就被倾覆, ……
。
但11:4
5
他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助他。
既然最后的这几节经文的上文是「直到末了」(35节),而且「到末了」(40节)要发生的事情,我们相信这是关乎末世要发生的事情。这位真正的敌基督出现,他继续到处作战,包括埃及(42-43节),进入以色列境(荣美之地,41节),在哪儿设立自己的宫殿,直到他的结局来到(45节)。
但以理书成书于主前536-530年。
请参附录三﹕「根据一般公认或者世俗历史,古代西方大事物时间线」
「但以理是放马后炮的先知?
」当然不是!
==============================================
==============================================
==============================================
附录一﹕亚历山大大帝简介(
Alexander the Great )
亚历山大大帝乃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出生于主前356年的佩拉(
Pella ),年青的时候,向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学习。在二十岁时从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继承马其顿王位,他的统治期间几乎都在进行大型军事征服活动。
直到他三十岁时他已经建立了疆域最大的帝国之一,范围从希腊、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叙利亚、埃及、波斯、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
他在战场上从未被击败,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附录二﹕安条克四世简介(
Antiochus IV Epiphanes
,天主教《思高译本》译作“安提约古” )
附录三﹕根据一般公认或者世俗历史,古代西方大事物时间线如下﹕[16]
巴比伦人夺取耶路撒冷,主前597年
巴比伦人摧毁圣殿和驱逐犹太人,主前586年
波斯帝国的古列大帝(Cyrus),主前559-529年
古列大帝征服玛代(Medes)、利底亚(Lydia),主前550年
古列大帝征服巴比伦帝国,解放犹太人并掌控肥沃月湾,主前539年
第一次波希战争,波斯王大利乌(Darius)入侵希腊,主前490-478年
希腊人在萨拉米斯和波雷堤击败波斯王薛西斯(Xerxes),主前485-465年
罗马共和国,主前480-45年
波斯征服埃及,主前343年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主前336-323年
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王大利乌,主前332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耶路撒冷,犹太人开始向外流离失所,主前332年
亚历山大大帝殁于波斯,主前323年
希腊化时代开始(希腊古典时期结束),主前323-31年
安条克四世生活于主前215-164年。[17]
玛加伯人起义主前167
- 160年。
[18]
死海古卷,主前300年-主前100年
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主前300年-西元300年
罗马人征服耶路撒冷,主前63年
早期的基督教,主后1-300年
耶稣基督诞生,大约主前4年
基督被处死在十字架上,大约主后29年
耶路撒冷圣殿被摧毁,主后70年
罗马战胜犹太人,犹太人开始散居各地,主后73年。
罗马帝国统一时期﹕主前27
年–主后395
年(统一)
;西罗马,主后395–476/480
;
东罗马,主后395–1453
年 。[19]
附录四﹕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年表
转载自﹕「圣经重要年表」(
(1)巴比伦帝国
• 尼布普拉撒 a 主前625-605
•
尼布甲尼撒 主前605-562
• 以未米罗达
b 主前562-560
• 尼甲沙利薛 c 主前560-556
•
拿波尼度d 主前556-539
a 尼布甲尼撒的父亲
b
尼布甲尼撒的儿子
c 尼布甲尼撒的女婿
d 拿波尼度指派长子伯沙撒在巴比伦城监国。
(2)玛代波斯帝国
• 古列
主前549-530
• 甘拜西
主前530-522
• 大利乌一世
主前522-486
• 亚哈随鲁(又名薛西)
主前486-465
• 主前479年,以斯帖被立为王后
• 亚达薛西一世
主前465-424
• 大利乌二世
主前424-404
• 亚达薛西二世
主前404-359
• 亚达薛西三世
主前359-338
• 大利乌三世
主前338-331
玛代人居住在目前伊朗国土北部,波斯人住在南部。波斯原是玛代的附庸;波斯的安珊王古列于主前559年统一了波斯,于主前550年吞并了玛代,然后向西扩张,主前539年攻取巴比伦城。
(3)希腊帝国及其后的相关历史
• 亚历山大
主前332-323——亚历山大于主前323年猝死,他的国家被四个将军瓜分,其中南国托勒密王朝(埃及)与北国塞琉古王朝(叙利亚)跟犹太人比较相关。
• 南国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建国后的一百年(323-223),巴勒斯坦归其管辖。此时犹太人享有波斯统治下的权利,祭司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阶层。
•
北国塞琉古王朝——安提阿古三世于主前200年击败埃及军队之后,巴勒斯坦就归其管辖。到了安提阿古四世时,开始迫害、掠夺犹太人,导致玛加比革命发生。
•
犹大马加比王朝——主前167年12月,安提阿古四世把宙斯神像和祭坛建立在圣殿里,以猪肉和猪血污秽圣殿和祭坛。老祭司马他提亚奋起反抗,民众纷纷响应。主前166年马他提亚死后,三子犹大承接领袖职位,被称为马加比(意思是大铁锤)。他打败安提阿古的军队,攻入耶路撒冷,主前164年12月25日犹太人重新献殿,获得独立。。
[1]
Kenneth L. Barker & John R. Kohlenberger III, eds.,
Zondervan NIV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PublishingHouse
, 1994), 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