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什麼是“敘事批判/鑒定”(Narrative criticism)?

張逸萍譯自﹕“What is narrative criticism?” (https://www.gotquestions.org/narrative-criticism.html



“敘事批判”(narrative criticism)試圖將一段經文理解為具有連貫目標的相關故事的一部分。它試圖了解作者如何安排故事,以引起原聽眾的某種反應。這樣的方法解釋了為什麼某些想法、詞語或事件,會按原樣呈現,以及它們的預期含義是什麼。這裡的“批判”( criticism)一詞意味著批評審查,而不是譴責不贊成“敘事批判”假定文本的作者心中有特定的含義。因此,要準確理解該文本的任何部分,必須牢記作者這大思想”——敘事。

耶穌的比喻最容易讓我們理解“敘事批判”我們讀耶穌的比喻時,自然而然地理解這個故事有一個要點。耶穌講這個故事是為了教導一個教訓或解釋一個想法。在考慮耶穌的話的含義時,重要的是要記住它們是那個特定故事的一部分。更大故事的預期含義,對於我們如何解釋特定詞語的含義,應該是至關重要的。簡而言之,“敘事批判”將同樣的思維方式應用於一般的聖經研究。

“敘事批判”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等技術有共同點。它也相信,聖經使用文學技巧,如交叉(chiasm)、詩歌和平行等。 “敘事批判”被認為是“修辭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應用於書面文本。“修辭批判”更適合於講話,並假設說話者的意圖應該影響人們如何解釋他的話。

“敘事批判”不應該隨便應用。聖經的某些部分顯然是敘事的:它們以故事的形式描述行為和對話。聖經的其他部分不是敘述性的,例如箴言、許多詩篇和許多先知的著作。聖經那些不是敘事形式的部分,“敘事批判”對於研究目的就沒有那麼有用了。聖經更廣泛的上下文,仍然有連貫性的信息,但在這情況下並不那麼明顯。

同樣,“敘事批判”也認識有嵌套敘事,例如夢境、異象或寓言。這些形式有它們自己的獨立敘事結構,應該相應地進行解釋。

“敘事批判”有助於準確解釋聖經。例如,它提供了對四福音書差異的解釋。每個福音書作者都有不同的聽眾和微妙不同的意圖,因此他們選擇了自己的詞彙、風格和細節(約 2030-31)。 “敘事批判”繞過了關於修訂或來源的爭論:它按原樣處理文本,而不是推測文本可能是什麼應該是什麼。了解上下文至關重要; 許多對聖經的誤解,都是由於從大局中剖析一句話,而失去了作者的本意。

與任何解釋技術一樣,“敘事批判”並非沒有缺點。 “敘事批判”中的一個常見誘惑是假定文本只是一個故事,暗示各個敘事元素是虛構的而不是事實。如果應用得當,“敘事批判”並不假定文本的任何部分一定是為了故事而發明的。然而,一些釋經者試圖宣稱作者所關心的是敘述——而不是事實——來駁斥聖經的某些部分。雖然聖經的某些部分無疑是象徵或寓言,但聖經也包含客觀歷史和真實世界事件的記錄(路 11-4)。

另一個危險是隨意選擇某個敘述,而不是根據作者的意圖,作為觀察聖經的角度。一個人不能簡單地宣告對某種立場的信仰,然後將其用作敘述框架來解釋聖經。這種錯誤是一種錯誤解釋經。這樣的釋經,人們將意義強加於文本,而不是從文本中閱讀意義。正當的“敘事批判”關注的是作者的意圖,而不是讀者的喜好。

由於這些原因,“敘事批判”也必須留意自身的背景。聖經的原文是針對一種特定的文化敘事的,這種文化與地球上所有現存的文化都不相同。正確解釋聖經敘事之一,是理解這些詞語和事件如何適應原讀者的文化。

幸運的是,基督教從不是一種自己製造的信仰。在這樣的信仰中,真理所需要的,不過是一本印成的聖經和時間。大使命的重點是門徒訓練:成熟信徒與需要和指導他的人,需要有來往(太 2819-20)。適當的學習和門徒訓練應該是這樣﹕相信聖靈默示聖經作者,他們向真實的、歷史上的聽眾講話;我們的門徒訓練處理因後來文化而產生的需要,向不太成熟的讀者解釋概念(徒 8:27-31;彼後 3:15 –16)

 

 

 

 

回《穩如磐石的聖經》主頁

回「聖經批判學、聖經無誤」主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