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亞銘文紀念工程成就
耶路撒冷的地下水系統
Erich Lessing 工程師的故事。
1880
年,一些男孩在玩耍時發現了西羅亞銘文。它是紀念在希西家統治時期修建隧道期間,兩隊從相反方向挖掘的隧道工人的戲劇性地會合。該文本以古希伯來語書寫,與聖經記載(王下22:20
和 代下
32:30)形成了不同尋常的對比。與大多數古代紀念文本一樣,聖經記載提供了皇室視角,而西羅亞銘文的特色則是見證和參與地下會合的人的角度,這是它的風格和內容。包含技術細節——隧道的長度和深度——反映了工程師的知識和自豪感,表明該項目的工程師決定雕刻該銘文。銘文在西羅亞池盡頭隧道內
20
英尺處不顯眼的位置,也暗示了這是私人而非國王的行為,國王通常會將銘文放置在更顯眼的位置。 |
Dan Gill對耶路撒冷地下水設施的新認識,包括希西家著名的隧道,再次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在隧道中發現的紀念性銘文的重要性。該銘文記錄了兩隊從相反方向挖掘隧道的工人的會合。
這個銘文並不是唯一古代文獻提到希西家隧道的地方。聖經的兩本書(列王記下和歷代志下)以及一本被稱為《德訓篇》(Ecclesiasticus
或Ben
Sirach) 的次經也提到了它。
[i]
但所有這三個文獻參考都反映了與隧道銘文截然不同的角度。
事實上,聖經的第一個參考文獻,在
列王記下 20:20,可能包含對聖經中稱為《猶大諸王記》的釋義。在列王記的經文中,我們讀到希西家“挖池,挖溝,引水入城”。列王記的作者繼續說,“都寫在《猶大諸王記》上”。然後挨次,該文件可能包含來自皇家銘文的資料。[1]
如果我們將列王記的陳述轉換為第一人稱——“我造了水池和河道,把水帶進了城市”——它會完美地融入皇家銘文。事實上,摩押國王米沙在他著名的名為米沙石碑(Mesha
stela)的銘文(第
23-24 行)提及了類似的事情:“我在
[Qarhoh] 城內
[t to the spring] 建造了水泉豎井的擋土牆。”
[ii]
無論列王記下
22:20
中所提到的是否可以追溯到實際的皇家銘文,後來併入《猶大諸王記》,列王記的措辭傳達了官方的觀點:國王是句子的主體,也是敘述中唯一的行動者。他負責隧道和水池的建設,並負責結果:城市內的供水。
聖經後面一本書給出了另一種說法:“這希西家也塞住基訓的上源,引水直下,流在大衛城的西邊。”(代下
32:30)。歷代志延續了這傳統,就是將些活動歸於國王。
儘管作者的詩意地想像了所涉及的體力勞動,但《德訓篇》保持著同樣的皇室觀點: “希則克雅〔希西家〕鞏固了自己的城池,並引水入城,用鐵器鑿開磐石,建築了蓄水池。”(《德訓篇》
48:19)。
相比之下,西羅亞銘文不僅是最古老的記載——甚至比皇家紀念碑或在列王記記錄中的《猶大諸王記》更早——但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西羅亞銘文不是從國王的角度寫的,而是從參與工作的人的角度寫的。
西羅亞銘文被鑿入距離南端約
20
英尺的隧道岩壁上。它在牆上,長方形,此處被仔細地磨平,然後文字寫在比較光滑的下半部。[iii]
上面寫著:
“[……]
突破 hbqn。
這就是突破 [hbqn]
的記錄。
當工人們還在用他們的鎬子工作時,彼此相向,當還有三肘要突破時,[hbqn]
聽到了每個人的聲音在呼喚對方因為有一個zdh
[iv]
在岩石的南邊和北邊。並且在突破的那一刻
[hbqn] 工人們互相向對方擊打,鎬子對著鎬子。
然後水從泉流到池子裡,長達一千二百肘。磐石比工人頭部高出高一百肘。”
Hershel Shanks
儘管匯合點附近有陡峭的彎道,如圖所示,兩隊從兩端工作的隧道工人,還是設法在希西家水道中點附近接通。 |
銘文的總體結構很清楚:它以兩個標題開頭。第一個標題是兩個字,第一個已經不能讀。第二個字,通常翻譯為“隧道”,可能更好地理解為“突破”,就像這字後來出現的三處一樣;即是指整個操作過程的高潮時刻,突破發生了。這是銘文的主旨。
跟著是第二個標題。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就是〔was〕突破的記述。”
完成式的動詞“was”是驚人的。同一個短語,但沒有動詞,在聖經中多次使用,意思是:“這是對……的描述”(申15:2,
19:4;王上
9:15)。暗含希伯來語中的“是”,但沒有表達出來。銘文中的動詞“是”,將敘述本身置於過去式——“這是……的敘述”,這表明作者正在記錄他聽到的報告。當然,接下來的內容只能基於項目最後階段少數人員之一的目擊報告,和監理工程師提供的信息。沒有人會知道這塊石頭的高度。
碑文的敘述主文由兩個複雜的句子和兩個簡單的句子組成。複雜的句子都以“時間從句”(temporal
clause)開頭:“當工人們還在工作時……”和“在突破的那一刻……”
這叫我們注意兩個特定的時刻。因為有這兩個“時間從句”為開始,作者必然是在項目接近尾聲的兩個特定時刻介入,並在這些時刻叫讀者感到懸疑,直到主要從句揭示它們的重要意義。
第一個時刻,當工人們朝著對方前進,還有三肘的時候,首先聽到彼此的聲音
[2]
第二個時刻是故事的高潮:突破本身——工人們的鎬子互相向對方擊打。
無論項目早期經歷了怎樣的緊張和困難,在這些最後的勝利中,它們逐漸被遺忘。這種選擇性(而不是使用的語言)暗示了這兩個時刻必然帶來的興奮、解脫和成就感。
在將注意力集中在隧道中兩個特定位置的兩個特定時刻之後,銘文向後移動以獲得更廣闊的視角而結束。還記錄了另一個敘事事件:水沿著隧道流過。但令文士印象深刻的,不是第一次水流過這事,而是某些經久不衰的事實,即所涉及的距離:隧道的長度和地下的深度。對他來說,重要的不是挖掘的可見結果,也不是它的好處,而是怎樣衡量其成就。
這是一個非凡的銘文。雖然可以稱為建築銘文——畢竟,它確實報告了建築項目的完成——它不同於通常用於此目的的任何西閃族文字的銘文。一種類型是由在位君主以第一人稱寫的,他介紹自己,然後報告他的成就(包括建築物),通常是讚揚他的神,或希望神明喜歡他。第二種類型在某建築物或者建設上刻銘文,將它鑒別為國王獻給神明的。甚至在聖經中,也有建築工程歸於特定的國王。
相比之下,西羅亞隧道的銘文沒有提及任何國王,也沒有提及或暗示,設想所記錄的成就與神靈之間的任何關係。它完全是用第三人稱寫的,唯一的人類主體是勞那些動者。這是從一個對項目的成功(兩方會合一起)而著迷的人的角度來講述的,並對其龐大的規模(測量值)印象深刻。它反映了對結果的情感投入和對卓越技術成就成功的自豪。這裡沒有絲毫對贊助這項目的君主的公開尊崇或政治宣傳。
這與另外兩個事實一致:首先,在人們通常在隧道內 20
英尺的有限光線下,幾乎看不到銘文。因此,顯然它不是為公開展示而設計的。
其次,它是匿名的。
對所有這些事實最有可能的解釋是,銘文是由計劃和監督該項目的工程師製作或為他們製作的。從隧道兩端挖掘的兩方會合中,他的風險最大;他會為(可衡量的!)成就感到最自豪;他最有興趣為後代記錄這些事情;
最希望的是這樣的記錄不要太顯眼,也不要在裡面顯示他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展示可能很危險,因為通常只有國王記錄這樣的成就。)最後,他需要有足夠的資源來準備和執行這樣的銘文。
聖經講述了這條非凡隧道的官方故事; 隧道中的銘文保留了實際項目的參與者(若非主要參與者)的非官方版本。列王記的版本全面概述了該項目——它的目的和好處——但它沒有提到除國王之外的任何人的角色。另一方面,隧道銘文忽略了更大的背景——國王對項目的委託或授權,在隧道盡頭建造水池或蓄水池,城市的最終利益——但它確實描述了工人在項目最後階段的實際經歷,並給出了完成項目的具體測量數字,從而表達了負責工作者的興奮和自豪感。
作者
SIMON
B. PARKER (d. 2006) was a
Professor of Hebrew Bible at Boston University’s School of Theology.
Many of his numerous publications deal with Ugaritic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Pre-Biblical
Narrative Tradition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989) and Stories in Scripture
and Inscriptions: Comparative Studies on Narratives in Northwest Semitic
Inscriptions and the Hebrew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
見﹕J. Van Seters, In Search of
History: Historiography in the Ancient World and the Origins of
Biblical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 Press,
1983), pp. 292–302, esp. 298–299.
[2]
也許是“聽到和理解”。
[i]
《德訓篇》乃天主教聖經正典的一卷。
[ii]
見﹕André
Lemaire, “‘House
of David’ Restored in Moabite Inscription,” BAR 20:03.
[iii]
我假設清理了一個比較大的地方,然後選擇了最適合書寫的部分,有如清理地面搭帳篷。[iv]
也許是“分裂”、“裂縫”或“重疊”; zdh
的詞源和含義仍然存在爭議並且仍然不確定。
譯者附﹕
正如西羅亞銘文中所描述的,希西家的隧道是由團隊挖掘的,他們從相反方向挖掘,並在中間相遇。這個工程是為準備西拿基立的入侵。
在聖經中,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在聖經歷代志下32:2-4
中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