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約書亞的迦南征服,被輕忽了

張逸萍譯自﹕Joshua's Lost Conquest” Henry B Smith Jr MA MAR, 18 January 2022   
https://biblearchaeology.org/research/chronological-categories/conquest-of-canaan/4883-joshua-s-lost-conquest

 

 

聖地的考古研究始於 19 世紀中後期。研究者對聖經的土地和歷史有濃厚興趣,以之為導向。對考古學與聖經之間的關係感興趣的考古學家們,很快就關注了與約書亞征服迦南有關的證據。這是他們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然而,有兩個重要的發展,最終導致了人們普遍地拒絕征服迦南的歷史性。

 以色列最早發掘的城市之一是耶利哥。1900 年代初期,德國學者 Sellin Watzinger 在耶利哥進行了挖掘。1930 年代,英國考古學家 John Garstang 在耶利哥挖掘了幾個季節。Garstang 發現了約書亞時代當地的迦南陶器,並證明了一場猛烈的大火,對這座城市造成了大規模的破壞,留下了高達 3 英尺厚的灰燼。除此之外,他還在耶利哥郊外的墓穴中發現了埃及的聖甲蟲,這也表明這座城市直到青銅晚期第一期,一直有人居住。其中包括一隻備受誹謗的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約主前 1506/4-1488 年)的罕見聖甲蟲,以及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is III,主前 1506-1452 年)統治時期的罕見印章。Garstang 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證據與以色列人在主前 1400 年左右攻打這座城市是一致的,這是聖經所講的征服迦南的日期。

 1950 年代,Garstang的同事凱Kathleen Kenyon繼續在耶利哥進行挖掘。Kenyon得出結論,耶利哥不是在約書亞時代被摧毀,而是在 150 年前,即主前 1550 年左右。關於耶利哥被毀的日期,Kenyon並不是基於她在西南坡的破壞層或她的挖掘溝中發現的確鑿證據;相反,她的訂期主要是因為沒有找到從地中海居比路島(塞浦路斯,Cyprus)進口的特定種類的陶器。

 這種陶器被稱為居比路雙鉻陶器(Cypriote bi-chrome ware),它是青銅晚期第一期的一個重要指標。她得出的結論是,缺少了這些青銅晚期陶器,表明這座城市一定是在青銅時代中期末期(約主前 1550 年)被摧毀,比聖經記載的日期早了 150 年。換句話說,Kenyon的分析是基於在耶利哥沒有發現的東西,而不是所發現的東西。  因此,她斷言以色列人根本沒有可以征服這城市。Kenyon的結論很快成為學術界的信條。她對耶利哥的結論,今天仍然為大多數考古學家和舊約學者所堅持。

 在Kenyon發表關於耶利哥的聲明之前,考古學家一直難以在以色列找到與主前 1400 年左右,有大量人口湧入和整個迦南地區,並廣泛地進行破壞的考古證據。他們希望找到以色列人征服,並在整個土地上建立他們獨特的物質文化的證據。

 由於似乎沒有證據表明人口湧入,因此提出了一個新想法,將征服置於主前 13 世紀。這個想法的推動者是William F. Albright,讓它在學者中很受歡迎。  [i]  這時,考古學家也無法找到足夠的考古證據,能和主前 13 世紀以色列人的入侵一事相關聯。耶利哥和艾城(被認為是et-Tel)等城市在主前 13 世紀沒有顯示破壞,甚至沒有被佔領的跡象。結果,大多數考古學家和舊約學者完全拋棄了任何歷史上征服迦南的概念,並開始為以色列的起源,製定深奧和不符合聖經的理論。  [ii]  那麼,認真的基督徒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年表

 首先,我們必須小心地將注意力轉向聖經文本,以正確地確定征服迦南的時間。可以預見的是,當今的自由主義批評學者,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聖經中清楚表明征服時間的年代數據。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一些著名的福音派學者,採用了主前 13 世紀的征服日期,試圖將考古證據與主前約1230年的入侵相關聯。 [iii]  

 13 世紀理論”的支持者認為,480 年這個數字,不是照字義的,而是“理想化”的40年一代的幾代人。因此,480 應該除以 40 ,得到 12 理想化世代。然後,將這 12 個理想化的世代乘以 25 年,就是一個真實世代的長度。這個計算得出總共 300 年。因此,從出埃及到開始聖殿建造,是300 年,於是將出埃及放在主前約1267 年,和征服迦南放在主前 1227 年。[iv]

 這種錯綜複雜的策略充滿了嚴重的解經和聖經困難。首先,在聖經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舊約的時間是這樣計算的。其次,其他經文表明在這段時間裡有 19 代人,而不是 12 代人(代上 6:33-37)。第三,列王上 6:1 在希伯來語中的字面意思是在第四百八十年,而不是四百八十年。年份的時間框架,在技術上是 479 年,不能被理想化 40 年整除。基於這些和許多其他考慮,必須拒絕主前 13 世紀的征服日期。

 

 

 征服的本質

 

 1、考古足跡:

 我們不必假設以色列人的湧入,定會創造考古學家能發現的考古足跡。這是訴諸沉默,但古代世界只有一小部分已經被有意義地挖掘出來。這一論點還需假設以色列人佔領了整片土地,並立即開始建造自己的城市,又建立自己獨特的物質文化。

 恰恰相反,聖經向我們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事情。我們在聖經中讀到,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啟示了一個明智的策略,命令他們接管迦南的現有基礎設施,而不是摧毀它: 耶和華你神將列國之民剪除的時候,耶和華你神也將他們的地賜給你,你接著住他們的城邑並他們的房屋(申19:1)。還有,我賜給你們地土,非你們所修治的。我賜給你們城邑,非你們所建造的。你們就住在其中。又得吃非你們所栽種的葡萄園,橄欖園的果子。(書 24:13)。當他們在戰鬥中擊殺各迦南國王(書 12:7-24)時,以色列人只是接管了原有的基礎設施。沒有必要建造新的城市,因為上帝將現有的城市交到他們手中。

 

 2.逐漸征服

 以色列人並沒有一下子佔領整個土地。事實上,直到大衛和所羅門時代,征服才真正完成。士師記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這本書中,迦南人在幾個世紀來多次的偶像崇拜和壓迫,產生了深刻的負面影響。約書亞列出了幾個以色列人無法征服的地方(11:2213:1-515:6316:1017:11-12, 16)。以色列人主要征服了被稱為中央山地的迦南高地。重要的地區沒有被征服,尤其是沿海平原。土著居民使用的陶器生產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在整個士師時代都將保持完好。以色列人不需要從頭開始一種新的物質文化。因此,我們不應該期望在主前 1400 年左右找到以色列立即接管的大規模考古證據,因為聖經明確告訴我們,這樣的接管需要幾個世紀才能發生。

 此外,在沙漠中流浪 40 年後,離開埃及的成年一代死亡(民 13-14),在這個重要的形成時期,以色列人不會在考古記錄中留下足跡,這是完全有道理的。他們作為旅居者在沙漠中的帳篷裡生活了 40 年。他們幾乎沒有陶器製作專業知識,也沒有人建造過城市。當他們第一次在迦南定居時,那些沒有入住曾是迦南城市的人,會像過去 40 年那樣,生活在游牧定居點(即帳篷)中。隨著他們慢慢佔領應許之地,迦南文化消失,他們最終不得不發展自己的物質文化。這就是我們在考古記錄中發現的,因為我們進入了後期。諷刺的是,缺乏廣泛的以色列考古足跡,與聖經記載完全一致。

 

 3. 三場大火:

 聖經指出約書亞摧毀並燒毀了 3 個城市:耶利哥、艾城和夏瑣。在這三個城市,考古學家發現了與聖經一致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耶利哥。

 如前所述,Kenyon將摧毀耶利哥的日期訂在主前 1550 年,主要基於沒有從居比路進口的昂貴陶器,這是一個來自沉默的微弱論據。 [v]   進口的居比路陶器,在貿易路線附近更容易獲得,例如穿過以色列沿海平原的大干道(Great Trunk Road)。正如Wood周密地記錄的那樣,GarstangKenyon都在耶利哥的破壞層中發現了大量約書亞時代的當地迦南陶器。 [vi]   當對所有證據進行認真分析時,耶利哥被毀的聖經記載與考古記錄之間的相關聯是明顯的:

§  城是堅固堡壘(書 2:5, 7, 15; 6:5, 20)。

§  圍攻時間很短(書 6:15)。

§  襲擊發生在春季收割之後(書 2:63:155:10)。

§  居民沒有機會帶著食物逃跑(書 6:1)。

§  城牆倒塌並被毀壞(書 6:20)。

§  城市沒有被搶掠(書 6:17-18)。

§  城被燒毀(書 6:24)。

 耶利哥的考古學不是對聖經的控訴,而是征服敘事準確性的有力的聖經外見證。

 

艾城

 et-Tell 的大遺址,通常被認為是 Ai,在 1960 年代被挖掘出來。征服時沒有被佔領或破壞的證據。這導致許多學者拒絕約書亞記 7-8 章記載的基本歷史性。

 約書亞記 7-8 章的敘述提供了許多地形和地理細節,這些細節縮小了 Ai 地點的可能範圍。總的來說,在相關的聖經文本中發現了大約 12 條原則,必須滿足這些標準才能將一個站點確定為約書亞的艾。自 1995 年以來,ABR 一直在 Khirbet el-Maqatir 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將該地點確定為 Ai 的重要證據。這包括主前 15 世紀後期的陶器證據、火災證據、朝北的城門、艾城以北的山丘和淺谷、約書亞伏擊部隊的可行地點,以及符合聖經的其他標準。  [vii] 

 2013 年,ABR 發現了一種稀有的埃及聖甲蟲,可以追溯到主前 15 世紀。從約書亞時代開始,它就被發現在一個未受干擾的陶器層中。 這一驚人的發現證實了 ABR Khirbet el-Maqatir 的堡壘追溯到約書亞時代。

 

夏瑣。

 夏瑣是以色列北部最大的考古遺址,面積超過 200 英畝。約書亞記 11:10 恰當地將其稱為在這諸國中是為首的。我們已經發現了兩次對夏瑣的重大破壞。第一次火熱的破壞可以追溯到主前 15 世紀。第二個可以追溯到主前 13 世紀中後期。這兩種破壞往往是構成混亂。一些學者試圖將主前 13 世紀的破壞與約書亞記記錄的襲擊關聯起來。我們已經研究過,把征服的日期訂在主前 13 世紀,是站不住腳的。

 對約書亞記和士師記過於簡單化的誤解造成了進一步的混亂。一般而言,約書亞記關注的是征服初期在戰爭時期取得的成功,而士師記則通常報告以色列人如何與土著迦南人一起定居在他們的部落領地中。許多學者認為,這些表述彼此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但約書亞也告訴我們,迦南的許多地方並沒有被以色列人征服,而且在適當的時候,耶和華會親自驅逐部分人口,而不是以色列人(書 13:6b;出 23:30;申 7:2 )。大多數學者甚至會說,約書亞襲擊夏瑣(約主前 1400 年)的敘述,與士師記第 4-5 章(約主前 1230 年)襲擊夏瑣王耶賓,是同一事件。  [viii]  他們經常會聲稱聖經的編輯者是如何被混淆的,並把相關的文本弄得一團糟,自相矛盾,令人絕望。這樣的宣稱,是無數錯誤的假設的結果,而這些假設無法檢驗。但是,對這些記載和聖經框架的公平閱讀可表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件,相隔約 170 年左右。

 約書亞記和士師記有一一個顯著的一致,就是﹕青銅晚期第一期結束(主前 1400 年)和青銅晚期第二期(主前 1290 年之後)之間,在夏瑣 發現了一個顯著的佔領差距。這一差距表明,在青銅晚期第一期結束時,夏瑣在其消亡和大火災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人居住。在約書亞的戰爭中,以色列人控制了夏瑣周圍的地區(書 11:12)。然後,在青銅晚期第二期時期的某個時候,夏瑣被重建。顯然,迦南人重新控制了夏瑣及其周邊地區,並重建了這座城市。以色列人在此期間陷入了偶像崇拜,因此他們失去了夏瑣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們失去了耶和華的寵愛。

 在士師記 4:23-4 中,我們讀到:從此以色列人的手越發有力,勝了迦南王耶賓,直到將他滅絕了。 雖然戰敗國王,並不一定等於要摧毀他的城市,但很難想像以色列人會戰勝雅賓,而不會對他的城市和軍隊造成一些重大損害。畢竟,打敗一個國王不僅僅是打敗他個人,而是打敗賦予他權力的機制和方法。因此,找到夏瑣在士師記 4-5 時代被毀的考古證據,是符合聖經的,但不是必須的。

 在夏瑣發現了主前 13 世紀火熱破壞的大量證據。 Ben-Tor Rubiato 總結如下:

 一場猛烈的大火標誌著迦南夏瑣 [青銅晚期第三期] 的終局。在整個地點,一層厚厚的灰燼和燒焦的木頭—— 3 英尺深的地方——證明了加利利北部城市的大火……焚城的人,還故意毀壞宮中的雕像……這座(非常巨大的人)雕像以及其他幾個雕像的頭部和手都不見了,顯然被城市的征服者切斷了……其中三個(埃及雕像)帶有鑿痕,表明有人故意砍掉了他們的手臂,也許還有他們的頭。”  [ix] 

 士師記時期,除非神為以色列人興起拯救者,這時代一直不服從耶和華命令。顯然,底波拉和巴拉的軍隊不僅打敗了國王,而且還襲擊了他的城市,將其放火焚燒,在偶像崇拜猖獗的時期,他們罕見地服從了行動,摧毀了異教雕像和邪教崇拜的器具。對這些象徵的褻瀆和破壞,與耶和華在申命記 12:2-3 中的命令是一致的。

 15 世紀的毀滅應歸功於約書亞統治下的以色列人。主前 13 世紀中後期對夏瑣的破壞,應該歸因於底波拉和巴拉在士師記中反對夏瑣王耶賓的運動。 [x]   破壞和佔領的差距都證實了聖經的記載(書 11:11;士 4-5)。

 

 結論

 聖經學者開始在以色列挖掘,以尋找約書亞時代征服迦南的證據。當他們似乎沒有找到與聖經一致的證據時,他們開始竄改聖經的年表。當這種竄改沒有達到預期時,他們開始拒絕接受征服迦南的歷史性,並發展出不符合聖經的模型來解釋以色列的起源。拒絕接受征服迦南,有助於支持猖獗的,對出埃及記的歷史性的懷疑理論。 

 以色列人沒有立即佔領整個迦南,也沒有摧毀它的城市和基礎設施。聖經明確告訴我們,上帝將迦南的城市和房屋給以色列人使用。此外,約書亞提到了迦南三座城市的毀滅。在每個城市,都發現了與聖經文本和征服迦南的聖經日期精確相關的證據。

 約書亞記有關考古記錄和征服迦南敘述的教訓,是多方面的:仔細檢查所有相關的聖經文本以準確了解事件,提防來自缺乏證據的爭論點,並非常仔細地檢查考古證據。最重要的是,那些容易犯錯、有罪的學者和考古學家,對耶和華無誤和無誤的見證的解釋,永遠不要高舉它。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詩篇 19:7

 

 


 



[i] Bryant G. W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13th Century Exodus-Conquest Theory."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 no. 3 (September 2005): 475-489.  [ii] For a survey of these theories, see: Eugene H. Merrill, Kingdom of Priest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2008, p. 138-147.  [iii] This includes well-known evangelical scholars James Hoffmeier and Kenneth Kitchen. While much of their work is to be commended, their error on this vital subject requires our respectful critique.  [iv] For an in-depth defense, see: Rodger C. Young, "When Did Solomon Die?"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6, no. 4 (December 2003): 589-603. Young, “The Parian Marble and Other Surprises from Chronologist V. Coucke.”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48, No. 2 (2010): 225-249. Young and Andrew Steinmann, “Correlation of Select Classical Sources Related to the Trojan War with Assyrian and Biblical Chronologies.” Journal for the Evangelical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1, no. 2 (2012): 223-248.   [v] For a defense of the 15th century Exodus/Conquest, see: Rodger C. Young, "The Talmud's Two Jubile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he Date of the Exodus."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68, no.rn 68, no. 1 (March 2006): 71-83. Young, "Evidence for Inerrancy from Second Unexpected Source: The Jubilee and Sabbatical Cycles." Bible and Spade 21, no. 4 (Fall 2008): 109-122. Steinmann, Andrew Steinmann, From Abraham to Paul: A Biblical Chronology. 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2011.  [vi] Bryant G. Wood "Did the Israelites Conquer Jericho? A New Look at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16, no. 2 (March-April 1990): 44-58.  [vii] Henry B. Smith Jr. “Getting Archaeology Right at Ai,” Answers Magazine 8, no. 3 (July-Sept. 2013): 36-38.  [viii] Dates are from: Steinmann, 2011.  [ix] Amnon Ben-Tor and Maria Teresa Rubiato. “Did the Israelites Destroy the Canaanite City?”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25:3 (May/June 1999): 22-39.  [x] Douglas Petrovich. "The Dating of Hazor's Destruction in Joshua 11 by Way of Biblical, Archaeological, and Epigraph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51, no. 3 (September 2008): 489-512. 

 

 

 

 

 

回「聖經考古學」主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