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烏西雅王的地理軍事戰略:導致毀滅性的擴張主義政策

張逸萍譯自﹕“The  GEOGRAPHY AND MILITARY STRATEGY OF KING UZZIAH: AN EXPANSIONIST POLICY THAT LED TO HIS DESTRUCTION  Gordon Franz MA, 30 April 2009  https://biblearchaeology.org/research/chronological-categories/divided-monarchy/4197-the-geography-and-military-strategy-of-king-uzziah-an-expansionist-policy-that-led-to-his-destruction

 

 

序言

 明智的所羅門王的一句言總結了烏西雅王與其外交政策相關的軍事戰略的後果。他說: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 16:18)。讓我們看看烏西雅王的軍事擴張政策的地理分佈,並說明這些政策如何導致驕傲的心,並最終導致他的垮台。 烏西雅王(在列王紀下 15:1-7 中也稱為亞撒利雅)是一個例子,在屬靈上而言,他從正確的步伐開始,但以錯誤的步伐結束(代下 26)。

 

年表

 以色列歷史在這時候,王國分裂了。 北方的十個支派稱為以色列,南方的兩個支派稱為猶大。烏西雅王,也被稱為亞撒利雅,在位時間為主前 792-740 年。他在父親亞瑪謝死後登基時年僅 16 歲(主前 792 年)。烏西雅在撒迦利亞的日子尋求神,大約是 25歲。約主前767年,他41歲時重建了以祿。他的擴張主義政策導致了心高氣傲,在主前 750 年,中東遭受了毀滅性的地震襲擊,烏西雅患上了大痲瘋。在北方國,耶羅波安二世在撒瑪利亞 (792-753/2 BC) 統治。

 

重建以祿

 烏西雅王違背了上帝話語中所揭示的旨意,奪取了不屬於他的領土。歷代志的作者在概括國王在位事跡時,提到建築活動,是不尋常的。聖靈讓以祿的建設被提到,因為它是理解烏西雅的驕傲和他後來的垮台的關鍵。

民數記 34:3-5 明確指出了以色列的南部邊界,這也是猶大部落領土的南部邊界。 它指出﹕「南角要從尋的曠野,貼著以東的邊界。南界要從鹽海東頭起,繞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通到哈薩亞達,接連到押們,從押們轉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約書亞基本上重申了同樣的邊界:「在儘南邊,到以東的交界,向南直到尋的曠野。他們的南界,是從鹽海的儘邊,就是從朝南的海汊起,通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上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過希斯崙,上到亞達珥,繞到甲加。接連到押們,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他們的南界。」(書15:2-4)。

在這些段落中有兩件事需要注意。首先,邊界線從死海南端到亞克拉濱坡南邊,穿過尋的曠野到加低斯巴尼亞南邊。第二點要注意的是,以東領土位於以色列土地和猶大部落領土的南部(Crew 2002)。

烏西雅王所建的以祿城就在以東的領土上。當所羅門王派出他的紅海艦隊時,他們離開了「以東地紅海邊,靠近以祿的以旬迦別製造船隻。」(王上 9:26)。「那時,所羅門往以東地靠海的以旬迦別和以祿去。」(代下 8:17

在對以色列子民在曠野漂流的描述中,提到了以東地區,以祿和以旬迦別就位於該地區(申 2:1-8)。

當我還是耶路撒冷聖地研究所的學生時,我上了一門關於現代以色列社會的課程。一次演講是由以色列議會的一名成員主持的。 他的名字叫Yehuda ben Moshe。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陳述。他說他一生中唯一叫他成名是:我是 1948 年以祿的第一任市長。根據聖經,這座城市不屬於我們! 當他這樣說時,我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說法,但當我開始研究烏西雅王的生平時,我意識到他是對的。以祿屬於以東,不屬於以色列。

 

以祿的鑑定

 1933 年,Fritz Frank首次勘察了以祿/阿卡巴 (Eilat / Akaba) 地區。他將 Tel el-Kheleifeh 與聖經中的以旬迦別聯繫起來。1938 年至 1940 年間,Nelson Glueck在此遺址進行了三個季度的發掘。他識別 Tell el-Kheleifeh 為聖經中的以旬迦別和以祿 (Glueck 1938: 2-13)

Benjamin Mazar 教授對 Glueck 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說:緊鄰亞喀巴(Aqaba)是以色列要塞,與位於以祿定居區內的以旬迦別相關聯的最合適地點。後者是該地點的早期名稱。在大衛征服以東之後,以旬迦別堡壘將作為南阿拉伯貿易的中心而建立(Mazar 1975119*)。他建議 Tell el-Kheleifeh 是阿博拿,所羅門的積貨城之一(Mazar 1975120*),也被稱為聖經中的阿博拿(民數記 3334-36)。

Burno Rothenberg 將以旬迦別確定為被稱為法老島的Jezirat Fara'un,位於現代以祿以西 (Rothenberg 1972: 202-207; Flinder 1989: 30-43)

 最近,Gary Pratico19851-32198624-35199317-23)對 Tell el-Kheleifeh 的發掘和鑑定進行了重新評估。他總結說,“Tell el-Kheleifeh 的鑑定既是一個考古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人們可能會從可能性或概率的角度爭論這項鑒別,但驗證的問題在於沒有考慮聖經裏的以旬迦別 和/或以祿 (1985:27) 的背景,對該遺址進行檢查。

雖然我們可能不知道今天以祿古遺址的確切位置,但可以肯定地說它位於現代以祿(以色列)和阿卡巴(約旦)地區。它位於紅海(以祿灣/阿卡巴灣)的尖端,是商業貿易的理想之地。由於這種貿易,通過這個港口的海上貿易和商隊,為猶大帶來了財富的增加。還有另外兩位以色列/猶地亞國王也佔領了以祿,所羅門(王上 9:26CBA 112115)和約沙法(代下 20:36)。

 

軍事準備和擴張主義的佔領

 歷代志記載了烏西雅王的軍事活動。 說:

「他出去攻擊非利士人,拆毀了迦特城,雅比尼城,和亞實突城。在非利士人中,在亞實突境內,又建築了些城。神幫助他攻擊非利士人和住在姑珥巴力的阿拉伯人,並米烏尼人。亞捫人給烏西雅進貢。他的名聲傳到埃及,因他甚是強盛。烏西雅在耶路撒冷的角門和谷門,並﹝城牆﹞轉彎之處,建築城樓,且甚堅固。又在曠野與高原和平原,建築望樓,挖了許多井,因他的牲畜甚多。又在山地和佳美之地,有農夫和修理葡萄園的人,因為他喜悅農事。」(代下 26:6-10CBA 141)。

 在他的軍事行動開始時,烏西雅與非利士人作戰,上帝幫助了他(26:6, 7)。以色列的南部邊界是埃及小河Nadav Na'aman 將此邊界置於迦薩南部的 Nahal Basor197968-90198095-109)。Anson Rainey對這種鑑定提出異議,並將其放在 Wadi al-Arish (1982:130-136)猶大早就應該將非利士人趕出這片領土,因為他們對猶大/以色列產生了不良影響,先知以賽亞承認了這一事實(2:6)。

得到非利士和猶大在沿海平原的定居,有兩個經濟利益。首先,這給了他們發展該地區農業的機會。這是烏西雅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代下 26:10)。其次,烏西雅能夠從使用穿過非利士領土的國際沿海公路,從商隊提取貢品(CBA 910)。

烏西雅也將注意力轉向住在姑珥巴力的阿拉伯人(26:7)。姑珥巴力的位置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但它似乎位於猶大西南部和非利士附近的某個地方 (Eph'al 1982: 77, 78)。米烏尼人 (26:7) 似乎定居在西乃半島北部,在 Aravah 和 以東的領土以西(代上 4:41, 42; Eph'al 1982:65, 66)。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烏西雅試圖保護他通往以祿的貿易路線,免受來自西方的任何攻擊。

亞捫人向烏西雅王進貢的說法(26:8)暗示猶大控制了該地區。以及穿過他們領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外約旦公路,因此帶來了更多的進貢(CBA 9, 10)。

烏西雅在沙漠(midbar)建造塔樓(migdalim)。此處看到的沙漠是尋的曠野及其周邊地區 (26:10)Rudolph Cohen 在內蓋夫中部高地(Central Negev Highlands)、尋的曠野(midbar)地區挖掘了許多鐵器時代的堡壘 (Cohen 1979: 61-79)。這些堡壘位於猶大南部邊界,守衛著通往以祿的道路(Aharoni 196715-17)。至於反對的觀點,參見 Finkelstein 1984189-209

 烏西雅還在該地區挖了許多水井或蓄水池 (borot) 其中一些仍然可以在該地區看到 (Cohen 1981: xxvii, 62-64, site 101)

 

猶大國王與財富和權力的關係

 摩西訂定了關於以色列/猶大國王未來統治的規章制度(申 17:14-20)。他說國王將從你們的弟兄中選出(17:15); 他不可為自己多養馬匹(17:16),這是為了防止國王為自己的力量誇口(參﹕書 11:6;撒下 8:4;彌 5:10);王不可多立妃嬪(17:17a),所羅門就是這樣做的例子,外邦的妻子使他的心遠離了主;王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17:17b),他們需要白銀和黃金來維持王國的運轉,但指示是不要多積貴金屬;國王要抄錄一本(摩西)律法(17:18)並誦讀律法(17:19)。國王服從律法而不是凌駕於律法之上(17:20)。

烏西雅王在他統治初期遵循了所有這些原則。起初他學會了敬畏上帝(代下 26:16a); 他觀察了上帝的律例(26:16b);他的心並不高傲(26:16b); 也沒有離開耶和華(26:18),因此他的日子得以延長(26:21)。然而,在他佔領以祿之後,他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其中包括為他的軍隊增加馬匹。由於控制了國際公路並接受了貢品,他為自己增加了金銀。先知以賽亞承認了這種事態。「他們的國〔猶大〕滿了金銀,財寶也無窮,他們的地滿了馬匹,車輛也無數。」(賽2:7)。

 

烏西雅王時代的地震

 主前8世紀中葉,中東地區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地震。先知們警告北國和南國,如果他們不轉離邪惡的道路,回到主和他的道路上,危險就迫在眉睫。

在這次地震前兩年,來自提哥亞的猶大牧羊人大聲疾呼反對耶羅波安二世統治下北方王國的社會不公(摩 1:19:1)。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書中充滿了地震即將來臨的警告。在南國,由於猶大人的傲慢,以賽亞也警告了這次地震(賽 2:6-21)。數百年後,先知撒迦利亞提醒猶大人民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亞 14:45)。

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和約旦各地發現了這次地震的證據。在夏瑣和Ein Hazeva(聖經的達莫)可以看到清晰的證據。我與兩位地質學家共同撰寫了一篇關於這次地震的文章,得出的結論是這次地震的震級為里氏量表(Ritcher scale8.2級,震中位於貝卡河谷(Beka Valley),也就是今天的黎巴嫩 (Austin, Franz and Frost 2000: 657- 671) 那種震級的地震會使任何人敬畏耶和華。

一世紀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描述了這次地震期間,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件。烏西雅王試圖在贖罪日在聖殿的祭壇上燒香。這是只有大祭司才能履行的職責(利 16 17)。祭司們試圖阻止他,但他目中無人。 約瑟夫記錄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但是,就在他 [烏西雅] 說話的時候,大地震動了起來,當神殿被撕裂,一道燦爛的陽光透過它閃閃發光,照在國王的臉上,因此他立刻染上了麻風病Antiquities of the Jews  9:225LCL 6:119;參見代下 26:19-2123)。聖經並沒有將這兩個事件按時間順序放在一起,但約瑟夫可能獲得我們不再能獲得的記錄。

 烏西雅非常驕傲,以為自己可以凌駕於律法之上,可以為所欲為。歷代志再次記載:「他既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耶和華他的神,進耶和華的殿,要在香壇上燒香。」(代下 26 :16)。箴言 16 18 節也使用了同樣的希伯來語詞:「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烏西雅為他的驕傲和違背神的話語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他被關在城外的隔離屋裡,並且不被允許再次進入聖殿(代下 26:21)。

 

烏西雅王之死

 聖經這樣記載烏西雅王的死:「烏西雅與他列祖同睡,葬在王陵的田間他列祖的墳地裡。因為人說,他是長大痲瘋的。」( 代下 26:23)。他和他的列祖一起被埋葬,但不是在皇家陵墓中。 他的墓穴可能是大衛城的洞穴,可以俯瞰西羅亞塔

  19 世紀,在橄欖山上發現了一塊墓碑銘文 (Cameron 1973: 120, #255)。上面寫著:這裡有 / 猶大王/ 烏西雅的骸骨/ ,不得打開。銘文的古文字是主前 1 世紀晚期。約瑟夫記載,大希律王在試圖從大衛墓中偷走一些金銀之後,在大衛墓上豎立了一座紀念碑。這可能是烏西雅的骸骨被移動並寫下銘文的時間。

 

總結烏西雅王的外交政策和屬靈倒退的

 烏西雅王順服神的話,開始了他的正確的統治。沿著這條路的某個地方,因為佔領以祿而脫離了上帝的旨意,正如上帝的話語所揭示的那樣。當他這樣做時,他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軍隊,控制外約旦公路和國際沿海公路。由於控制了這些道路,他不得不加強這些和其他路線。然而,隨著對這些道路的控制,國庫增加了。然而可悲的事實是,由於他的軍事實力和財富,烏西雅王養成了一顆驕傲的心,導致了他的垮台(代下 26:1516;箴16:18)。

 

烏西雅王的生平概要(代下 26

A.    序言 26:1-5
B.     烏西雅王的昌盛。 26:6-15
                1.      物質財產。 26:6-10
                2.     
軍事準備。 26:11-15
C.    
烏西雅王的驕傲。 26:16-19; 參﹕申 8:6-18;箴 16:18
D.   
烏西雅王的懲罰。 26:20-23

 

 

參考書目

Aharoni, Yohanan. 1967 Forerunners of the Limes: Iron Age Fortresses in the Negev.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7/1: 1-17.

Aharoni, Yohanan; Avi-Yonah, Michael; Rainey, Anson; and Safrai, Ze'ev. 2002 The Carta Bible Atlas. Fourth edition. Jerusalem: Carta. (Footnoted as CBA).

Austin, Steve, Franz, Gordon, and Frost, Eric. 2000 Amos's Earthquake: An Extraordinary Middle East Seismic Event of 750 B.C.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2/7: 657-671.

Carmon, Efrat, ed. 1972 Inscriptions Revealed. Trans. by R. Grafman. Jerusalem: Israel Museum.

Cohen, Rudolph. 1979 The Iron Age Fortresses in the Central Negev.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36: 61-79.

Cohen, Rudolph. 1981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Map of Sede Boqer - East (168). Jerusalem: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Crew, Bruce. 2002 Did Edom's Original Territories Extend West of 'Wadi Arabah? Bible and Spade 15/1: 2-10.

Eph'al, Israel. 1982 The Ancient Arabs. Jerusalem and Leiden: Magness and E. J. Brill.

Finkelstein, Israel. 1984 The Iron Age 'Fortresses' of the Negev Highlands: Sendentarization of the Nomads. Tel Aviv 11/2: 189-209.

Flinder, Alexander. 1989 Is This Solomon's Seaport?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15/4: 30-43.

Glueck, Nelson. 1938 The Topography and History of Ezion-Geber and Elath.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72: 2-13.

Josephus. 1937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Books 9-11. Vol. 6. Trans. by R. Marcu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Loeb Classical Library 326. Reprinted in 1987.

Mazar, Benjamin. 1975 Ezion-Geber and Ebronah. Eretz-Israel 12: 46-48, 119*.

Na'aman, Nadav. 1979 The Brook of Egypt and Assyrian Policy on the Border of Egypt. Tel Aviv 6: 68-90.

Na'aman, Nadav. 1980 The Shihor of Egypt and Shur that is Before Egypt. Tel Aviv 7: 95-109.

Pratico, Gary. 1985 Nelson Glueck's 1938-1940 Excavations at Tell el-Kheleifeh: A Reappraisal.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259: 1-32.

Pratico, Gary. 1986 A Reappraisal of the Site Archaeologist Nelson Glueck Identified as King Solomon's Red Sea Port.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12/5: 24-35.

Pratico, Gary. 1993 Nelson Glueck's 1938-1940 Excavations at Tell el-Kheleifeh: A Reappraisal. Atlanta, GA: Scholars.

Rainey, Anson. 1982 Toponymic Problems (cont.). Tel Aviv 9/2: 130-136.

Rothenberg, Beno. 1972 Timna. Valley of the Biblical Copper Mines. Aylesbury: Thames and Hudson.

This paper was first read at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meeting in Boston, MA on April 16, 2008.

 

 

 

以碌.png

〔譯者附加〕以碌的位置。聖光聖經地理(http://biblegeography.holylight.org.tw/index/condensedbible_detail?id=1865&top=0125

 

 

 

 

回「聖經考古學」主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