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道爭辯》上冊
附錄三
舊約次經偽經
張逸萍
舊約原文來源有兩處﹕(1)巴勒斯坦正典(Palestinian
Canon);(2)亞歷山大正典(Alexandria
Canon)。前者是出於巴勒斯坦地的希伯來文手抄本,是猶太人所承認的正典;後者出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是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叫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巴勒斯坦正典有三十九卷,亞歷山大版本比它多出十四本,其中十一本後來被天主教接納為舊約正典。[1]這些存在於亞歷山大正典,而不存在於巴勒斯坦正典的經卷就是舊約次經偽經。
(七十士譯本是由亞歷山大的七十二個以色列長老所翻譯的,所以得名「七十士譯本」。此書有一個傳說,他們在七十二天內完成翻譯;後來這個傳說更增添神秘色彩,說他們是個別獨自翻譯,而譯文結果完全一樣,印證是神所默示的。但是,歷史學者們並不支持這樣的傳說。[2])
舊約偽經次經都寫在兩約之間,反映了猶太民族,在一段顛沛流離的時代,怎樣為神而活,也代表了當時希伯來人的一些傳奇。[3]所以,今天人讀舊約次經偽經,可以更明白耶穌和使徒時代的背景。[4]
它們包括後來被天主教納入正典的﹕《多俾亞傳》(Tobit),《友弟德傳》(Judith),《瑪加伯》上、下(1
& 2 Maccabees),《智慧篇》(Wisdom),《德訓篇》(Ecclesiasticus),《巴路克傳》(Baruch)《達尼爾書》(Daniel,即《但以理書》)書十三、十四章等。[a]
還有至今沒有被接納的《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以諾上書》(1 Enoch),《瑪加伯》三書、四書(3
& 4 Maccabees)等等。[5]
雖然從未被猶太人納入正典,但是它們被包括於七十士譯本,可見它們有相當崇高的地位。[6]
雖然在舊約正典成立之後,猶太人已經將它們遺忘,早期教會把它們當作有益讀物,有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Augustine)和耶柔米(Jerome)非常重視它們,以至它們一直在教會中流傳。[7]
雖然它們不像新約次經偽經,充滿諾斯底派思想,但它們並未有被接納於正典,自有其原因,如下﹕
(2)
況且,沒有人能肯定,第一世紀時的七十士譯本已經包括它們(最早的七十士譯本抄本是第四世紀的)。
(3)它們從不自稱是神的話。
(4)後來的猶太人、猶太學者,如約瑟夫(Josephus),也否認它們。
(5)基督徒也不接納次經,直至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它們才被天主教所接納。
(6)書中包含不合聖經的道理、經外的故事、不道德的教導等,如下﹕[9]
(a)不合聖經的道理——例﹕為死人祈禱贖罪﹕「如果他不希望那些死過
的人還要復活,為亡者祈禱,便是一種多餘而糊塗的事……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
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瑪加伯書》下十二44-45)靠施捨得救﹕「因
為施救人脫免死亡,且滌除一切罪惡。」(《多俾亞傳》十二9)[10]
甚至輪迴觀念,
「我原是個性善的孩子,獲得了個善良的靈魂……我進入了一個無玷的身體內。」
(《智慧篇》八19-20)[11]
那些鼓勵重視次經偽經的言論,通常列舉的理由,都是因為歷史上有人尊重這些書卷。例如,新約引用七十士譯本[15](註﹕新約引用的,是舊約正典,不是次經);猶大書曾經提到以諾的預言(猶14),可見新約作者認為這是有價值的資料;[16]又如,死海古卷中包括《以諾上書》和《禧年書》等書,可見抄寫的愛色尼人也重視它。[17]
必須再提,雖然千多年來,次經在教會中流傳,但直到馬丁路德改教運動時,天主教才被接受為正典,可能因為他們用以支持自己的神學思想。請見「聖經可信(1)」和「天主教」文更多的解釋。
[1]
Norman Geisler & William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Press, 1986), p.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