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道爭辯》中冊
第二十七章
印度教
張逸萍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大宗教之一,也可算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雖然印度教主要仍然是在印度和鄰近地區流行,但是,影響亞洲其他國家至深的佛教,出自印度教,而且近年西方的新紀元運動中也有很多印度教的色彩。所以正統印度教雖然在中國人中不流行,但她是值得我們認識的。
印度教並沒有一個奠基人,她是一個慢慢演變而成的宗教。四五千年前,雅利安族(Aryan)從波斯入侵今日的印度,定居之後,移民漸漸形成很多部落,成為今日印度人的先祖,他們的宗教變成今天的印度教。
神明
印度教有很多很多神明,有說3300萬個,[1]但一般都同意,最重要的有三個﹕
1。梵天(Brahman)——創造之神。
2。毗瑟笯(Vishnu)——保護之神。
3。濕婆(Shiva)——破壞之神。
「創造神」大梵天不但沒有位格,不可形容,不可認識,不可理解,它也沒有感覺或道德感。但是宇宙萬物都是它所創造的,包括各種社會階層的人類。它的創造任務已完成,功成身退,騎著天鵝到處飛翔。梵天的傳統形象乃四頭、四臉、四手。[2]它雖然是三位中的第一位,但教徒對它的敬拜不如下面兩個﹕
「保護神」毗瑟笯的職責在於確保生命及維護世界,祂曾化身為魚、烏龜、野豬、獅子、侏儒、及種種人形。印度神奎師那(Krishna)、佛陀釋迦牟尼都被視為毗濕奴的另一個化身。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隻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3]
「破壞神」濕婆是一個生殖和破壞之神,掌管生和死。它有多種形式的化身,其中一個主宰萬物的成長;第二個是知識及生殖之神;第三個是男性生殖器之神;最後一個是凶惡的毀滅主宰。它也有四手,各握生、死、良善、邪惡。[4]
印度教還有許多神靈和偶像,令人頭昏腦脹,其中比較流行的有毗瑟笯化身之一的奎師那、羅摩(Rama)、象鼻神甘尼斯(Ganesh)等。教徒甚至敬拜神明所坐騎的牲畜,例如他們拜牛神。可見印度是泛神、多神、精靈論(Animism)混合的宗教。
教義
印度教不是一個統一的信仰,故然沒有公認的信條,甚至沒有什麼誰對誰錯。但下面是一般信徒都共有的信念﹕
(一)萬物的起源
上文已經解釋過,印度教說這位沒有位格的梵天創造萬象。梵天有一天在玩耍,變出萬物,然後以幻覺遮蓋之,所以萬物是梵天的延伸,也浸浴於幻覺之中。物質世界(人、動物、山川、日月等)是一個幻覺,梵天才是真實的。這個創造故事在印度教徒之間有好些不同版本,但無論如何,根據印度教,人自己的「真我」(Atman,或作靈魂)是梵天的延伸,具有官感的物質身體是「假我」。
(二)輪迴和因果業力
印度教的輪迴觀念,比佛教的簡單,她只有三個去處﹕
1。「天道」是諸神和善人升天後的住處。
2。「祖道」是人類和動物的住處。
3。「地獄」是惡人死後的去處。
印度教也相信因果業力,其觀念和佛教的相似,就是說﹕行善、行惡會引起來生的報應。善人得升天道,或來生享福;惡人則變為牲畜或下入地獄。兩個宗教體系的主要不同是﹕佛教不相信人有靈魂,但是印度教卻相信,並且認為人死後,靈魂變為很細,叫做「細身」,是輪迴的主體。
(三)超脫輪迴之道
因為印度教認為人來自梵天,本是它的一部分,所以人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自己的本相,以至他需要多次輪迴,慢慢開悟,才得超脫輪迴,與梵天合一(所謂「梵我一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最終目標都在乎超脫輪迴,佛教徒期望進入涅槃,印度教徒希望與梵天合一。印度教認為要得解脱之道有三:一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通過學習,冥想等;三是虔誠信仰神明。簡而言之,善行和冥想,都可助人超脫輪迴,這一點亦和佛教相似。
經典
印度教的主要經典是《吠陀經》(Veda),來自雅利安族。吠陀一字本是知識或智慧之意,[5]所有吠陀經都被視為超自然的啟示,含永恒真理。[6]主要的吠陀經有﹕1)《黎俱吠陀》(Rig
Veda)——歌頌神和自然。2)《沙磨吠陀》(Sama
Veda)——祭師唱歌用。3)《夜柔吠陀》(Yajur
Veda)——獻祭時的祭詞。4)《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招福避災的咒詞。每一本吠陀經都有幾個部分﹕有儀式用的歌頌詩句或咒詞、這些詩句的解釋、詩句的默想、和詩句的神秘意義。[7]
《奧義書》(Upanishad)也是一本很重要的經典。《奧義書》說,在眾多的神明之後,其實只有一個真體,名字叫做梵天。它強調﹕1)梵我不二,世界萬象本來就是一體。2)大梵生萬象,一切都是虛幻,只有梵是真實的。另一方面,人是「有情」的,即是說,人有肉體,也有思想、感情、和感覺(類似靈魂)。3)輪迴和解脫之道。
其他重要經典還有講印度教法律的《摩奴法論》(The Laws of Manu)和解釋《吠陀經》的《往世書》(Purans)
,還有好些詩歌,如《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等。[8]
實踐
印度教廟于很多,大者有如小鄉村,僧侶居住在其中,每天誦經、扣拜、獻祭。除了正式的寺廟之外,信徒在自己家中、居家附近路旁設立神龕,供奉很多偶像,信徒向這些偶像祈禱和跪拜。祭品灑在神像上,然後用紅粉和上黏土,點在印度教徒的眉間額上,表示與神同在。[9]邊印度教沒有固定禮拜時間,但有很多節日和朝聖的地點。
他們把人生分為四期——年幼時代當學生,然後成家立業,養育子女,年老後住在森林裏,過着苦修日子,或雲遊四方,乞食為生。印度信徒的最高峰是苦行,方法包括禁食、凝視火、長時間獨腳站立、
在某些祭礼中唱贊歌時停止呼吸等。另一類型的苦行就是「瑜珈」﹙Yoga﹚,見下討論。
雅利安人立下了四種社會階級(caste system)。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這四個階級就逐漸形成了四種姓氏的階級制度:僧侶、武士、庶民、賤民。今天,取而代之的是按職業等級所區分的階級制度。有的職業被視為較高等級,低等的受到輕視,那些任職屠宰、清潔、搬運的人,常是在社會的低層。雖然官方是不贊成階級歧視,但它卻仍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婚配事情上。
梵天是一位沒有位格,不關心善惡的泛神,但是,印度教仍然是有一些所謂道德教訓,但是,他們並不強調道德,而其道德觀也和基督教傳統中的道德觀大異其趣。
瑜伽和冥想
瑜伽是印度教最重要的事情,它今天已經在西方和印度以外地區大行其道,從表面看來,瑜伽是一些引人入勝的健身姿式,學習者希望藉此叫身體柔軟。可是,瑜伽最終的訓練目標是為了把人帶到冥想狀態。
除了姿式之外,它強調呼吸,當練習者全神凝注自己的呼吸,他便會暫時忽略其他官感,這就是第一步(思想控制)。跟著的第二步(凝神)是全神灌注於一件事物,譬如牆壁上的一點,或者一些單調的聲音(如背誦咒語),這樣就會帶進第三步(融合),冥想者覺得自己和所凝注之物開始融合,於是面臨最後一步(徹悟)的突破,進入冥想狀態,自我消失,與天地合一。
瑜伽有很多派,例如君王瑜伽(Raja Yoga)、因果瑜伽(
Karma Yoga)等。今天在美國最流行是健身瑜伽(
Hatha Yoga),因為它比較注重姿式,還有簡化了的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簡稱TM)。但事實上,每一派最後都進到冥想。
根據提倡瑜伽的人士,瑜伽除了能使人獲得心靈平靜之外,也可以幫助身體健康,而且醫治百病,所以,這也是它吸引人的另一面。可是,研究的人認為,瑜伽的醫病是利用靈異能力,例如瑜伽所引發的蛇神(Kundalini)力量,最為強烈。所以,瑜伽帶來危險是常見之事。(請見《新紀元的陷阱》[10]「豈止健身」文。)
印度教和基督教
印度教和基督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信仰。印度教所相信的梵天是無位格、無感覺的,基督教所相信的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祂愛世人,恨惡罪惡;印度教沒有罪或救恩的觀念,基督教相信耶穌拯救罪人;基督徒依賴基督救贖,印度教徒藉著苦行修行、冥想瑜伽超脫輪迴。
很多信仰系統清楚地屬於一神、或多神、或泛神,但印度教既是泛神、又是多神、也是精靈論,多神和泛神的問題(請見「各種上帝觀」一文)暫且不提。可是,印度教中偶像之多,數不勝數,自然也帶來瞙拜和迷信,讓人傷感和擔心,印度教徒相信耶穌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難於登天?
既然信仰內容大異,我們必須問﹕人怎麼能接受印度教信仰呢?有沒有什麼證據叫我們相信呢?可是,印度教不講證據,也不注重理智問題。舉個例,如果物質世界是幻覺,只有梵天才是真實;人的「真我」(Atman,或作靈魂)是梵天的延伸,具有官感的物質身體是「假我」。那麼,我們怎能在假我之中去明白自己是假的?這是一個矛盾!假若說,人若在冥想狀態中就可以明白,我們怎麼可以相信冥想中的感受是真實的?誰能證明?莊周夢蝶!可見人必須丟棄理智才能接受印度教,她更不可能好像咱們基督徒一樣談證據。
印度教對信徒來說,不是真實與否、可信與否的問題,它是印度人的文化、生活方式。[11]既然如此,我們從印度的社會問題應該可以看見這個信仰的影響﹕1)因為輪迴的信念,他們相信人受苦是自己業力的結果,幫助受苦之人只有妨礙他消除業力,所以印度社會無憐憫,以至國家到處乞丐、病死路上的人。2)迷信﹕拜牛、老鼠為神,他們對待牛比較人更好的。3)到處偶像和邪術。可見印度教的世界觀於人無益。
可惜自從印度大師到美國教瑜伽,揭開新紀元運動的序幕之後,美國被印度教思想和操作入侵,而且漸漸影響世界其他地方。瑜伽已經成為很多地方的流行健身運動,帶動了冥想的普及。只因西方社會不喜歡拜偶像,所以印度教的偶像還未流行,但是泛神論和輪迴的觀念,已經慢慢變成可以接受的新潮流思想。基督徒不可不慎。
[1]
「印度教」,《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5%8D%B0%E5%BA%A6%E6%95%99#9)。[2]
“梵天”,《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2%B5%E5%A4%A9
)。
[3] “毗濕奴“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F%97%E6%BF%95%E5%A5%B4),
Sue Penny, Hinduism
(Austin, TX: Raintree Steck-Vaughn Publishers, 1997), p. 8.
[4]Penny,
Hinduism,
p. 8-9.
[5] Dean
C. Halverson, ed., The Compact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Minneapolis, Minnesota: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96), p.
91.
[6]安克伯,韋爾登著,逸萍譯,《印度教的真相》(香港﹕天道書樓,2000年),p.10。[7]
Halverson, ed., The Compact
Guide to World Religions, p.
91.
[8]
Penny, Hinduism
, p. 12-13;Anita
Ganeri, Hindu
(New York: Children’s Press, 1996), p. 19 [9]
www.tbsn.org/ncbooks/book121/121_25.htm
, 11/2005.
[10]
張逸萍,《新紀元的陷阱》(Pateluma,
CA﹕中信,2001)。[11]
Gerhard Wohlberg, “Is
there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Hinduism?”
from Ask the Pundits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PeMsOJzxR0MJ:www.karma2grace.org/webcomponents/faq/index.asp%3Fdet%3D49+evidence+for+hinduism&cd=2&hl=en&ct=clnk&g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