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三十二章
存在主义
张逸萍
十八、十九世纪的人类是乐观的,十九世纪末一位学者,古尔(Émile Coué)有一句名言,可以代表当代人的心声,他说﹕「每一天,我在各方面都愈来愈进步。」[1]当时人认为科学万能,只要人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人类迟早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当代的人不相信超自然的事情,包括神迹、上帝的存在和圣经等。十九世纪末,自由神学(Liberal Theology)兴起,所有主要的神学思想,如救恩和基督的神性等,都被人本主义思想扭歪。
二十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跟着,希特拉、史达林、墨索里尼和纳粹等极权分子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原子弹爆炸,迫使人类重新思想历史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更明白科学并非万能,科学虽然带来方便,也带来后患。
到了二十世纪,人类已变得非常悲观,不再相信科学万能,而且开始反对传统和理智思想。如此,祈克果的思想正适合这个时代的口味。他的著作带来了一个新的哲学派系——存在主义,教会也因而受影响,出现了新正统神学(Neoorthodoxy)。
存在主义
到底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什么?存在主正义不是一套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它不像人本主义有三次的宣言,共产主义也有共产主义宣言。基本上,二者都是一个有系统的思想。然而,存在主义却不是这样,大概没有人能很有条理地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和有系统的思想,每一个存在主义者都有自己一套的见解,他们的思想甚至互相矛盾。
存在主义者也有很多类,一些相信有神,甚至是基督徒,另一些却是无神论者,甚至极其敌视基督教。除了下面所介绍的三位之外,其他知名的有﹕正如卡谬(Albert
Camus) ,雅士培(Karl Jaspers)、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马赛尔( Gabriel
Marcel)等。
存在主义再走下去就是虚无主义( Nihilism
),它说,在人的生命和经历中,没有任何事情是有意义的,所以感到虚无。但人必须生存下去,但也要承认,人是陷在空虚之中。至于那些哲学家属于虚无主义,那些属于存在主义,都是别人加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他们本身并无意隶属那一类,大概也不愿意把自己和其他存在主义者被视为同一类。
如果一定要为存在主义整理一些共通点,大概可以这样说﹕
(1)反叛
存在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大堆不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背叛传统哲学,成为它们的逆流。尼采有一句名言﹕「上帝死了,……我们把他杀死了。」[2]故然他非常敌视基督教,但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拒绝从前从上帝而来的,或已有的传统道德、价值、真理。所以,现在人类必须靠自己去寻找,靠自己去使人生有意义。
存在主义视传统哲学(例如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为肤浅的、经院的,是和远离生活的东西,对它们显然不满。他们说,从前的哲学运用理智,有如现代科学,非常客观,所以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人的感觉。
(2)主观
存在主义把宇宙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就是可以凭科学和理智去了解的世界;另一个主观世界却不是科学所能了解的,而是人用心灵去察觉的。他们认为,外在的客观世界有秩序,但内心的主观世界却不受任何秩序控制。所以,客观世界并不适合人,人乃是活在一个陌生地方。
但是,人是唯一能自我察觉和自我决定的存在物,人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去认识这个世界,由自己来做决定,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他们甚至可以不喜欢二加二等于四的客观事实,所以,他们认为知识是主观的,真理是矛盾的。[3]换言之,人是自主自治的,有绝对的自由,不受强制。人要反叛这个不合理的客观世界,不能凭科学、理智去认识它,因为真理是主观的,所以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
(3)注重感受
既然人的主观最重要,人是否找到真理呢?至少各人自己找到自己的真理?可是,存在主义不为你说明真理。反之,它宣告说﹕真理并不存在;没有终极真理;也没有半真理,而只有目前这一刻;没有起因,也没有后果。人在「这一刻」怎样想、有什么感觉,就是真理。所以人必须丢弃理智,不能以理智来解释客观世界,必须注意人的主观感受,人的感受、感觉、情绪,才是最真实的。当然,人的感受也可以随时改变,不必用理智来解释辩卫它。
既然以主观代替客观真理,强调感受,存在主义常谈到人的情绪,因为情绪能显示人怎样面对世界,人的存在和整个世界有什么关系。无论是悲伤、沉重、害怕,这是人存在的韵味。对人而言他对整个存在的感受最重要。
(4)悲观
那么,他们感受到什么?焦虑和惧怕是存在主义者们嘴边常挂着的字眼。例如祈克果说,人因为有自由选择,所以感到焦虑和惧怕;但因为人感到焦虑和惧怕,让他了解自己的真正身分鉴别和他的自由。[4]
另一个显现的情绪是感到不合理、荒谬,整个世界都荒谬,正如卡谬所言。[5]人在这个不合理的世界中寻找条理,所以觉得需要真实,需要根据自己而活。
还有一个在他们当中流行的题目,就是——死亡,这是海德格等人的写作的一大重点。[6]存在主义者说﹕我们必须面对死亡。他们的意义不是说,天天等死,却是说,因为意识到死亡的将至,面对自己的有限,影响自己今天活得真实。
所以存在主义不仅仅反传统思想,也和传统中的乐观态度相反。它非常悲观,觉得人生充满黑暗。虽然他们也谈及「自由、真实、激情」,但「焦虑、恐惧、死亡」似乎是存在主义的主题。
(5)自主
存在主义者说,既然这个世界没有给予我们意义,我们反有自由去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如果我们从圣经或上帝那里取得人生意义,我们反失去自由。所以,当他们谈到真实,甚或良心,他们的意思是﹕摆脱你为了符合其他人,而迷失了的那部分。
他们认为人是有自觉能力的,可以决定自己的存在。人生只是一个可能性,人的将来不是固定了的。他可以选择,他永远在进程中。这似乎是存在主义最积极的一点。存在主义者说﹕「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存在是命定的,上帝先给予的,本质则由人自己来决定,以自己的努力去赚取的。所以,有所谓「真实的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 和「不真实的存在」(
unauthentic existence)
。真实存在的意思是人决定自己存在的目的。人有自由,也有责任,人的法律就是自己,他可以继续创造自己。不真实存在的意思正相反,这一类人放弃自己的自由,被一般人的意见、法律和规范压制,只能按照别人的意见来生活。
(5)反叛道德
人既然是绝对自主和完全自由的,他决定自己的存在;他也可以决定什么是自己的道德价值。由此可以想象,传统道德是他们所反对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甚至反对任何道德和法律,他们认为没有真理,没有错,也没有对。其实,这是一贯的现象,每当人高唱「相对」,他们所关心的不是1+1是否等于2,也不是水是否H
2 0,他们最主要的是反对圣经中的神和道德观。
这样的反叛精神终于发展成为六十年代的嬉皮运动﹕性爱自由、药品、狂欢放荡、邪术、交鬼。事实上,无论自觉与否,今天的人都高唱道德相对论,都注重感受,这也是存在主义影响所至。新纪元运动则是全盘继承了这个观点。心理学亦大受影响,多少在社会上推动道德相对,甚至受心理学所影响的教会,也多少迁就了这样的心态。
******
既然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并没有统一的思想,现在只以其中几位哲学家为代表,可让读者窥视一下存在主义的内容。第一位是基督徒、存在主义之父祈克果;另一位是无神论者沙特;最后一位是高呼「神死了」的尼采。
祈克果
存在主义之父祈克果(Soren
Kierkegaard)生长于北欧,他身体上有缺陷,性格也非常忧郁,所以他有一个绰号叫「忧郁的丹麦人」。今天的基督徒,很多都同意他是一个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祈克果相信宗教信仰的客观部分,是可以用理性来证明的,但主观的部分却是人经历基督。祈克果认为真正的基督教是人和基督发生关系,而不是一套教条,也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教会。祈克果又说,耶稣基督是一个绝对的矛盾,他是人,又是神。这样的真理不是我们的理智所能了解的。信心是超越理智的,信仰乃个人对基督的交托和委身。有一些问题,如﹕人生的意义?死后是否有生命?都不是理智可以解决的。哲学家可能有很多答案,但是,人仍必须有信心。
他厌恶当时丹麦教会死气沉沉、没有生命活力、完全是组织和仪式。当时人人都是基督徒,所以做基督徒和上教堂是身份地位,社交所必须的。祈克果认为若要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的生活定然不舒服、不从惯例,他必须和社会对抗、甚至惹来攻击和误会。在《恐惧战兢》(Fear
and
Trembling)一书中,祈克果以亚伯拉罕献儿子为例,说明,如果人服从神,他有可能要丢弃传统道德。所以人格的统一,除了基于抉择和投入外,更需要接受上帝的意志。人信仰上帝,就得冒险,准备好作出理性上认为最荒谬的事。没有冒险,就没有信仰。
后来他在《抨击基督教世界》(Attack Upon
Christendom)中大肆攻击丹麦的教会,因而被教会视为反叛者,终于被教会开除会借。虽然他的神学思想不见得完全,但今天有很多基督徒相当同情祈克果,认为他造反有理。
祈克果堪称存在主义之父,因为那些在存在主义写作中常见的名词,例如荒谬、无望的人生、选择、激情和真实等,都是他从自己的激进基督教观念中首创的。
沙特
存在主义者中,沙特(Jean-Paul Sartre)算是比较乐观积极的一个。他在《存在主义和人的感情》(Existentialism
and Human
Emotion)中表示,有人攻击存在主义者,批评他们强调人类的堕落和黑暗,而忽略了人美好的一面,实在过份悲观了。但是,他认为,存在主义的实质乃强调人生的潜能。
存在主义者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如祈克果和雅士培;另一类却是无神论者,如沙特。但是,他们都有一点相同之处,都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本资也可理解为「精华」,缺乏了它或改变了它,你就不再是你自己。意思就是说,人先存在,然后由自己决定自己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是怎样的,这也是所谓「主观」。例如,我写一本什么书,或参加那一个政治团体,都显示出是由自己作决定的。沙特说,如果有神,神决定人的本质;他不相信有神,所以,他认为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是谁。但是有神与否并无关系,人的存在才是重要的,因为人决定自己的本质。
如果人认为自己并不能自决,例如他的行动是由政府所决定的、或由宗教、传统所决定的,那么,他就感到极度焦虑和痛苦。有时候人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于是又感到忧虑。如果神并不存在,人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如果神存在,人的行为就没有所谓好坏。然而,人是自由的,所以必须面对后果,这也是人感到忧虑的原因。如果道德价值是含糊和宽阔的,人只好依靠他的感觉来行事。
由于人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并非根据一些早已决定的规则,所以道德是一种艺术。它是具创意性的,人必须建立自己的法律。例如,人如果选择不诚实,而没有什么原因说人不能这么做,人就必须诚实地遵守自己的选择。生命本身并没有故有的价值观和意义,它完全视乎创造它的人。
尼采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来自一个路德会牧师世家。但他不但反抗基督教,也反抗传统哲学,他尖锐地批评希腊哲学,因为这些传统高举理智和追求绝对真理,他认为这是堕落。尼采结论说,传统哲学和宗教都是错误的,对人有害,陵削人的成就。所以,他提倡「价值重估」(re-evaluation
of values),大声反对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和宗教所带来的内疚感。
尼采认为每个人是由他自己的一大堆欲望所组成,有时人会因自己的错误信念,而失去自知之明。很多时候这些欲望是杂乱的,人必须在混乱中整理他的欲望。他认为只有一些罕见的、优越的、高贵的人,才能活出一个英雄式的、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这些高贵的人能够自我创造、活出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勇于改变、丢弃传统宗教教条。他们是自主、自爱、自治、自我肯定的。
最后,这些超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新的经历、甚至冒险,反映自己的独特性而活着。所以,尼采认为,「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惟一的绝对动因,这样方能粉碎社会一切骗人的、病态的、仇视生命的东西。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这些高贵的超人,他们没有目标,对自己的生命不诚实,尼采称他们为奴隶。
除了高叫「神死了」,他也对基督教无情地批判。尼采对基督教的不满,因为她使人接受了「奴隶性的道德」。基督教是堕落的﹐充满腐朽粪便一般的成分。他最讨厌悔改和赎罪,把这两件事称作蠢事。他有一本名著《上帝之死》(Anti-Christ),充分显出他对基督教、对圣经中之神有极深的憎恨。但是,当这本书发表之后不久,他精神崩溃了,被送进疯人院,过了几年,他就死了。
有说尼采是一个存在主义者,也有把他归类为虚无主义。无论怎样,他可说是走到最极端的一个代表人。今天虽然没有什么人和他完全认同,可惜,他的影响却不小。
存在主义的影响
虽然「存在主义」一词不再新鲜,但这个思想并没有落伍,反之,它的影响愈来愈普及﹕
(1)虽然不是每一个存在主义者都卷入政治运动中,但好几个主要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影响了从前的政治,至少他们的思想拥护了,或者说趋向于拥护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极权政府。例如,很多人都认为,沙特支持共产党,尼采仰慕希特拉、支持纳粹分子。无论如何,存在主义思想支持了暴力革命;另一方面也为人带来一个不关心社会的态度。
(2)因为存在主义反叛传统权威和道德,所以它带来的是愤怒和反叛的年青人,如六十年代的嬉皮士,并且加速社会道德的衰落。虽然嬉皮士时代已经过去,但存在主义仍影响了很多哲学,又和今天盛行的新纪元运动的人生哲学家调和。现在的人虽然未必自觉这是存在主义的影响,但多少感到失落,注重自己的感受,并且接受道德相对论。
(3)在教会中,真正的自由神学已死,而存在主义思想却渗入教会,成为新正统。其中有名的神学家如巴特(Karl
Barth)、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田立克(Paul
Tillich)的思想都有存在主义的色彩。甚至释经学和讲道也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神的旨意是要人活出一个『真实的存在』,耶稣自己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好榜样。更有什者,虚无主义也影响神学思想,带来「神死神学」。
(感谢神,这个神学已经死了!)
(4)很多心理学家也受了存在主义的影响,所以,心理学中有存在主义心理学一派。他们认识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所以他们强调人有选择的自由。梅罗洛(Rollo
May)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但其他名心理学家,如罗杰斯(Carl Rogers)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都多少被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预期存在主义思想,透过心理学,也影响福音派教会。
批判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
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并非一无可取,它提醒我们,人不是物质或是机器,而哲学也不应该完全是客观的逻辑。存在主义者叫人了解科学并不万能,思想到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可惜他们并没有找到答案。
存在主义的人生态度就好像一个难以讨好的人,对什么都不满意,对什么都批评,但自己却不能提供一个答案。即使有答案,也是消极的、晦暗的、或讽刺挖苦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却不知道仰赖神。圣经说,有一些人只看见人眼中的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存在主义者却看见人眼刺,又见己眼木,但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向上仰望,所以看不见上帝的真光,结果,他们只有悲观、厌世、焦虑、恐惧、死亡。
从上边提到的存在主义特点,可见它的问题非常明显﹕
(1)反叛而无方向
上边提到,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但学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叛传统思想,尼采甚至高叫「神死了」。上边也提到,很多基督徒同情祈克果,因为他所反叛的是当时没有生命的教会,不是基督教的本身。为什么基督徒不同情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只同情他一个?因为我们接受了一个共同的权威——圣经。
基督徒不是为反叛而反叛,圣经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罗十二2)所以,合乎神心意的事情,我们需要坚持;不合神心意的,基督徒必须反对。
(笔者今天在教会中反对心理学,也被视为反动、反智、反叛,但笔者认为这是造反有理。)
(2)主观即只顾自己
既然没有标准、没有方向,所以他们非常主观,以自己的情绪决定事情,以至否认客观事实、客观真理、客观价值。即使不以圣经为权威,也没有人能否认世界上有很多客观的事情,例如别人的好处和感受,都是每天生活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事实上,这不过是「自我中心」的另一种讲法。
「末世……人要专顾自己……」(提后三1-2)
如果主观最重要,人不会想及别人,更不会想到神的心意;但基督徒应该明白「己」并不重要,若有人要跟从耶稣,他「就当舍己」(太十六24 )。
他们只关心现世,甚至只关心现在这一刻的感受和意见,至于永生和来世,他们是完全忽略了。基督徒却关心永恒,我们「乃是顾念……永远的。
」(林后四18)
(3)感觉不重要
存在主义者否定理智,注意内心的主观世界,很注意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结果,他们的论题常是互相矛盾的,绝不统一。也许可以这样说,存在主义者是自说自话。
虽然人不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圣经从不建议我们注重感觉。为了讨神喜悦,基督徒甚至需要压制某些感觉。正如保罗说,他感到心中有两个律﹕神的律、罪的律,所以他的内心挣扎着要顺服神的律(罗七7-25)。以利亚因为耶洗别的迫害,心灰意冷、万分抑郁、甚至求死,但神吩咐他继续工作,没有吩咐他留意或分析自己的情绪(王上十九);但是基督徒没有吃亏,因为他们得着「喜乐」「平安」(加五22,来十二11)等美好感觉,是存在主义者所求之不得的。
(4)虚空悲观
存在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都非常肯定凡事都是虚空、不真实、荒谬、无意义。果真如此,他们的判断也不可能是真的!另一方面,他们从没有探索过虚无的原因,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世界仍然有一些美丽、良善、和谐的事物。
存在主义并不新鲜,传道者早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传一2)「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一17)传道者显然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而且他曾尝试解决自己内心的空虚。他也非常留意自己的感觉,也感到「愁烦、忧伤」(一18)「万事令人厌烦」(一8)
,传道者甚至「恨恶生命」(二17) 。人生没有神就没有意义,就虚空,感到悲观,有什么奇怪?
(5)自由即放任
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不合理的,所以人是自由的,人必须自行决定他的存在是什么,所以存在主义者要勇于活出自己,要追求一个自己认为是合理的「真实的存在」。但是,谁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样做,能否肯定给予自己生命的意义?若果真能,为什么他们仍然感到虚空、焦虑?事实上,这不过是「任意妄为」(提后三4)「顽梗悖逆」(诗七十八8)。
存在主义者认为我们应该勇敢地创造自己,活出自己,可是,基督徒「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林后五15)我们也不能创造自己,因为神是窑匠,我们是祂手中的泥土,随祂意思,把我们做成器皿(罗九21)。
存在主义者的表现正是圣经所讲的﹕ 「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赛五十三6)
(6)反叛道德,后患无穷
反叛神,挣开祂的捆绑,当然包括,也许最主要的是,圣经中的道德观。当人把自己从神的道德律中「释放」出来之后,得到的是什么?无需累赘,大家都能明白,就是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心灵问题……
(7)非人心所盼望
那么,我们看见人把神推开之后,他找到什么意义?
——是无意义、是焦虑、是惧怕、是感到全世界都不合理、是空虚、是失落、是死亡……他们的道理,和人类所渴望的相反,没有人能持这样的人生观可以活下去,自杀似乎是必然的结果。如果人人都持虚无主义思想,人类就死光了。
另一方面,基督教信仰已经为人提供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层面,好像真光照耀人间。圣经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多少人因为觉得人生虚空,没有意义,所以他们寻找,结果找到耶稣,人生变得丰盛、充实、有意义。教会中有太多这样的见证。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十五13)何等大的不同!
结论
从前尼采说﹕「上帝死了」,今天上帝说﹕「尼采死了」,但是上帝仍然活着,因祂活着,我们的存在就有意义了。感谢神!
[1]
Emile Coué ,
Self Mastery Through Conscious
Autosuggestion (Stilwell, KS:
Digireads.com Book, 2006), p.
7. ( amazon search within feature )
[2]
Friedrich
Nietzsche, trans. by Walter Kaufmann,
The Gay Science: With a Prelude in
Rhymes and an Appendix of Song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4), p .
181.
[3]James
Sire, The Universe Next Door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Press, 1997), p. 100-101.
[4]Christopher
Panza & Gregory Gale, Existentialism for Dummies
(Hoboken, NJ: Wiley Publishing Inc., 2008), p. 70-72 .
[5]
见﹕
Albert Camus,
trans. by Justin O '
Brien, 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9)
;
Panza & Gale,
Existentialism for Dummies
, p. 74 .
[6]Panza
& Gale, Existentialism for
Dummies , p. 1 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