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道爭辯》下冊
第四十章
心理學(下)影響教會
前文提到,主要的心理學派,若非公開明顯靈異,或者多少實踐催眠和冥想,其餘的理論也有很多不合聖經、高舉自我、低貶道德。
這並筆者的偏見。根據一本基督教的百科全書,《貝克心理學和輔導百科全書》(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心理學有八個基本前設﹕(1)自然主義(2)唯物主義(3)還原主義
[a](4)決定論(5)進化論(6)邏輯實證主義(7)相對主義(8)人本主義。[1]
還有秘術主義,例如容格派和超心理學都是好例子。[b]
換一句話說﹕心理學不知道人有靈魂、人有罪性、有上帝、有審判,一些學派甚至不相信有靈界,另外一些學派卻實行冥想通靈。任何稍有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前設和基督教相反。
心理學進入教會
也許有人問﹕今天的基督教教會,甚至神學院都非常歡迎心理學。那麼,他們所使用的,是否完全不同的理論?或者同樣的理論,在基督徒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簡稱CAPS)是由自稱基督徒的心理學家們所組成的,他們曾承認﹕「現在被接納為基督教心理學的,和非基督教的心理學沒有明顯的差別。……直到目前,沒有一個理論、研究、或者治療辦法是基督教所獨有的。」[2]意思就是說,所謂基督教心理學不過是一些基督徒,把世俗心理學中的理論和技術帶到教會來。
根據筆者的觀察,讀基督教心理學書籍和讀一般的流行心理學書籍,無大差異。基督徒心理學家們通常會過濾那些明顯有問題的,然後也許加上一些經文附和,讓人以為這些理論來自聖經。
基督徒怎麼可能接受一些和聖經原則完全相反的理論?甚至接納新紀元邪術?原因很簡單,筆者稱之為「三步曲」,意思就是說,基督徒先接受一些似乎是無傷大雅的理論,然後接受一些不合聖經的理論,最後,新紀元思想和技術也都跟著進來。
第一步,心理學理論中有一些是普通常理,或者看似普通常理。例如男女有別、溝通技巧等。可是,其中有好些已經被推翻,例如新研究認為男女的分別並不大,不是「水牛蝴蝶」那麼大。另一些,例如溝通技術,雖然未必是大錯特錯,但又被研究指為效用不大,事實上,基督徒都應該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來自人的罪,是人心裏面的問題,要解決問題,必須回到聖經去,光是講究技術,成積不佳,有什麼奇怪?還有一些實在是普通常理,那麼,我們何需無神論專家告訴我們?
既然這些看似無害、也許有益的理論,不見得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專家們又提出另一大堆不合聖經的理論,其中有在教會中非常流行,例如﹕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自愛自尊自信。(下面以這兩個理論為例討論。)
於是最後,基督徒心理學家們也推動催眠術和各種冥想的變化方式。
教會中常見的例子
(一)不健全家庭傷害
今天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童年經歷對人的價值觀和信念有極大影響,因為我們的家庭或其他權威人物都曾經傷害過我們,所以我們人生觀的基本前設是被這些「創傷」所塑造成的。他們亦說,我們成年後與配偶互相刺痛,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困擾,傷痕和陰影進到婚姻所造成的。有些基督徒心理學家還說,童年經歷不單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也影響我們怎樣認識神。這個理論非常迎合人的口味,所以在教會內外都大受歡迎,但是細想,卻有很多問題﹕
(1)非決定性
聖經和普通常理都告訴我們,童年所受的影響,並非決定性。聖經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亞哈斯是個壞王(王下十六1-4),但他的兒子希西家是個好王(王下十八1-4)可惜好王希西家卻有一個壞的兒子﹕瑪拿西(王下廿一1-2)。
(2)多方影響——社會、靈界、生理
不是只有童年經歷才能影響人,學校、教會、朋友、電視、網路,統統都對人有影響。先知以賽亞悲嘆道﹕「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賽六5)顯示他受了他的朋友和鄰居的影響。
此外,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靈界的影響。當「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太十六23)彼得當時明顯是被撒但影響;但萬幸,我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3)自我省察、自己交帳
我們從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影響,但神讓我們有選擇的能力,既然如此,我們就必須負責任﹕「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說明。」(羅十四12)傷害我們的人自己要向神交帳;我們對傷害的反應怎樣,也要為自己的行為和心態向神交帳。
人人都是罪人,總會互相傷害,與其追究別人怎樣傷害自己,不如自省﹕「神阿,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裡面有甚麼惡行沒有……」(詩一三九23-2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加六4),切勿「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七3)。
(4)已經落伍
上邊已經提說,不單聖經,普通常理也能告訴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因為影響人的因素很多。最近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我們大有可能被自己的遺傳基因和生理所影響,而且似乎比環境還有力。所以,從原生家庭解釋行為已經落伍。
(5)罪和子孫
主張探討原生家庭的人很喜歡引用出埃及記二十章5-6節說明家庭傷害人。無可否認,有一些罪可以禍延子孫,但這咒詛三四代的刑罰是專為拜偶像行邪術的人而設的,其他誡命,如不可殺人、姦淫、偷盜等都沒有附上這個嚴重的咒詛,所以不能濫用。
(6)新紀元事物
最後,還有一件更嚴重的事,必須為讀者解釋﹕「家庭傷害」這個觀念並非純粹是一個不合聖經的觀念,世俗的思想,也是新紀元信念,請見「心理學(中)和新紀元運動」文對《邪魔登講台》的介紹。
(二)自愛、自尊、自信
現代心理學家高舉自愛/自尊/自信(Self-Love,
Self-Esteem),視之為眾善之泉,缺少了它就是萬惡之根,所以學生考試不合格、吸毒、未婚少女懷孕等等都推到「自尊/自信不足」的頭上;據說自尊/自信程度高的人,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良行為,而且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我們不但在社會上常常聽到,在教堂裏,這理論流行的程度,筆者曾打興說,它好像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可是這理論流行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有效,卻只因它迎合人性。
(1)聖經教導
聖經從不教我們「自愛/自尊/自信」,而且很多經文帶有完全相反的含義。
(a)自愛——聖經多次命令我們去愛神、愛別人﹕「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可十二30-31)
基督徒心理學家都很喜歡引用「愛人如己」一句話來說明聖經教導我們先去愛自己,然後才能去愛別人,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的聖經解釋。可是聖經從來沒有叫你愛自己,卻多次命令我們去愛神和愛其他人,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願望,少有人需要別人提醒,所以聖經的意思是說信徒應該照顧別人,好像照顧自己一樣。[3]聖經亦指出愛人不需要先愛自己﹕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十三5)
(b)自尊——「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KJV
作
Esteem others)
聖經偉人似乎都沒有什麼自尊。例如,大衛說自己是「軟弱的」(詩六2),又說「神阿,我的愚眛你原知道,我的罪愆不能隱瞞。」(詩六十九5)。保羅對自己的評論最有趣,他在主後五十九年寫信給哥林多的教會,他稱自己為『使徒中最小的』(林前十五9);過了五年以後,在主後六十四年寫信給以弗所的教會,他稱自己『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弗三8);到主後六十五年,在他正要行完他的路途,預備進安息的時候,他寫信給提摩太,竟然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提前一15-16)。[4]
(c)自信——聖經說﹕「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二十八26)
「自以為站立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大概又有人問﹕「一個人怎麼可能沒有一點自信?豈不是很頹喪嗎?」聖經雖然不教導我們自信,卻沒有教導我們意氣消沉、悲觀消極,聖經有更寶貴的道理——信靠神,不是信靠自己。約書亞很可能是一個自信不足的人,他自己並沒有設法去增加自信,神也沒有鼓勵他自信,神只是鼓勵他說﹕「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何以能剛強壯膽呢?「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神弟兄姊妹們,你覺得自己自信不足嗎?請你信靠仰望神。
(2)最新研究顯示效用不高
世俗評論早對這個自尊/自信運動不太客氣。早在1992年,《新聞週刊》(Newsweek)已經有一期的封面文章是關於自尊/自信。雜誌封面這樣寫著﹕「自尊/自信的咒詛﹕『對自己有好感』運動有什麼不妥?」雜誌文章講到,自信高的學童不見得成積比較好,又指出美國教會因受這觀念影響,不再提到罪。[5]然後《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n)2005年有一文章概括近年研究﹕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幫助學業進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為。自尊自信和不良行為沒有一定關係;自尊高的人似乎更有偏見,更容易和朋友絕交;最重要的是,自尊自信高的人,更傾向於暴力行為。[6]總而言之,自愛自尊自信,有害無益!
(3)新紀元思想
最後,自愛、自尊不單是不合聖經的世俗觀念,也是新紀元思想,請見「心理學(中)和新紀元運動」文對《邪魔登講台》的介紹。
(三)基督教心理學中的新紀元思想和技術
二三十年前,邱清泰博士帶到港台,向中國教會推動心理學的名基督徒心理學家柯聯思(Gary
Collins)說﹕不同的輔導員從不同的學派學到不同的技術,他知道有一些基督徒非常氣憤,極力譴責某類技術,例如催眠術、觀想、自語、影像法。他說﹕「我們願意尋求聖靈的帶領,我們也對這些問題敏感」,最後,他勸告其他基督徒心理學家,「避免公開辯論」,但是「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意見。」[7]
換言之,如果你要使用催眠術,或者其他類似於冥想的技術,你要用就用罷,不要太囂張就是了。所以,我們今天在基督教心理輔導圈子看見各種新紀元技術,並不奇怪。
當筆者第一次聽說有基督徒催眠治療專家,筆者以為別人和自己開玩笑,想不到是鐵一般的事實。不但美國教會有,中國教會亦然,神學院也有開班教授的。美國教會還有一個發給「基督徒催眠師證書」的「基督徒催眠師團契」(Fellowship
of Christian Hypnotists)的組織![8]雖然自稱基督徒催眠專家的人仍然是少數,但我們可以相信,在輔導室內使用催眠術、積極思想、觀想等等的基督徒心理學家,大有可能不是少數。弟兄姐妹們物色輔導員時必須留意。
除了各種新紀元技術之外,新紀元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汙染了教會。例如上邊提到的兩個例子——不健全家庭傷害和自愛自尊,似乎都是流行心理學而已,但其實也是新紀元思想,尤其是自尊自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紀元人生哲學,但因為心理學進入教會,所以也被帶進來。新紀元思想有一些和人生哲理有關,另一些和神學或玄學有關,(請見《邪魔登講台》一書的內容)。至於那些和神學有關的新紀紀元思想,如泛神論,不是完全在基督教心理學家的寫作中找不到,只是比較少見,而且通常是信仰不純正者的教導中才有。
對教會的不良影響
「心理學(上)主要學派」文已經討論過心理學的一般性不良影響,包括﹕人性本善的前設、提倡自我主義、藐視傳統道德、倡導性革命、鼓勵縱容孩子、精神決定論的各種壞影響、幫助新紀元運動傳播。
基督徒活在世界上,當然難免受到世俗思想汙染,我們本來就該留意,如果還要把心理學帶到教會來,信徒就更容易受影響。
所以除了上述的不良影響之外,心理學在教會裏,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它已經慢慢地取代了聖經的地位,漸漸影響了神學思想。於是,罪變成心理不健康;人的最大需要不是救恩,而是自我實現;禱告變成冥想;耶穌從前是我們的救主,現在升任治療員的助手,幫忙醫治我們心靈裏的傷痕。至於那些不認真的教會,我們不難在他們的講台上聽到自尊自愛等類不符合聖經原則的新紀元道理。一般信徒的分辨能力當然都不比他們的牧長,而且他們都相當信任他們的牧長,於是照單全收。。。
結果,對很多信徒而言,聖經只講一些不實際的神學,他們在每天生活中,只想到心理輔導理論怎樣講,於是滿腦子只有心理學。尤有甚者,筆者曾經遇見有教會,團契標榜絕不查考聖經,除了康樂活動,就是聆聽心理學家演講錄音帶;主日學教的是心理學。。。講台以「水牛蝴蝶」笑話娛賓。。。。終有一天,基督教教會,變成心理學教會。
心理學的效用問題
於是有基督徒會表示,雖然心理學有這麼多的危險,但是它卻能幫助人解決婚姻、教孩子、情緒等問題。既然有好處,又何必批評它呢?那麼,現在讓我們看看心理學的效用,再看它有效的原因。
(1)效用不佳
原來心理治療的效用現在大受抨擊。例如,美國學童吸毒是美國人的一大頭痛,有心理學家曾經設計了一個叫做「TimeWise」的課程,跟進的研究顯示,它只有3%的功效。還有另一個叫做「D.A.R.E.」,跟進的研究也認為它只有短期效用,長期的話,沒有什麼用。[9]事實上,從前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社會和倫理責任小組組員,曾驚歎心理療法缺乏功效,他說﹕「在道德上怎樣為心理治療辯護,基于研究的結果,如果是藥物的話,連『藥品食物管理處』(FDA)也會禁止它的出售。」[10]
(2)還有害處
不但效用欠佳,近年更有社會人士批評它有害。《新聞周刊》(Newsweek)有一篇社評﹕「很多接受『心理疏泄治療』(stress
debriefing)的人,結果比較其他自行處理問題的人,產生更嚴重的『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癥狀』(PTSD)。一份2000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中,有十分之四,如果不接受『悲傷輔導』(grief
counseling),比接受的人,更容易從抑鬱和憂慮中自行復元。所以作者最後說﹕有一件關于心理治療的事,值得我們注意,很少人知道,『僅僅談話』可能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害。」[11]
(3)有效原因
但是基督徒心理學家卻常常提出一些成功的例子,我們怎樣解釋呢?
心理學雖然有百年歷史,但近年才有人正式去研究它的效用。《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手冊》(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最近報告現在對不同門派心理治療的效用研究﹕發現不同的治療辦法,效用無大差別。[12]再研究之下,專家們指出,輔導成功有一些共同因素﹕
(2)輔導員——報告顯示治療員的某些人際關系品質——敏銳的同理心、不帶支配感的和譪、和真誠——非常重要,可以決定心理治療是否有效。
(3)對話——在對話中,輔導者可以對當事人表達同情,所以對話本身有幫助。
基督徒必須再問,輔導成功的定義是什麼?是否問題解決了?怎樣解決?根據聖經原則?還是根稱某些迎合人性的心理學理論?這樣想下去,基督徒一定要問﹕如果這就是輔導成功的原因,為什麼不光用聖經來輔導?為什麼不單單依靠聖靈,多多禱告?基督徒輔導們可以為當事人禱告,求神賜他力量改變自己;也為自己禱告,求神改變自己的性格,叫自己更適合去關心別人;最後,我們絕對可以多花時間和當事人談話,表同情。
基督徒對心理學的四種觀點
根據一本由基督徒心理學家編輯的書《心理學和基督教》(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13],現在基督徒對心理學抱有四種不同的觀點,或說,基督教教會裏的輔導有四大派﹕
(1)解釋層次(Levels-of-explanation)模式
這一派認定心理學是科學,而心理學和神學是不同的解釋層面。它們各有自己的研究辦法,人若明白多個層面,可以幫助人更明白事情的真相。例如,研究顯示,婚外性行為叫家庭和社會產生各種悲劇,於是證實了聖經的價值觀;另一方面,研究證明同性戀是生理所驅使的,所以我們應該重新解釋聖經。
(2)整合(或作結合,Integration)模式
1950年代,一些基督徒心理學家成立了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繼而有富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開始在教會中推動心理學,而且出版很多書籍和期刊,影響了很多的人,這一派叫做整合主義是現今聲勢最浩大的一派。
整合的意思就是使基督教信仰和心理學互相容納調和。其代表人柯聯思表示,美國教會史上部曾有幾次的整合運動,參與的基督徒心理學家都是今天知名人士。但他表示﹕『近年的結合工作已經緩慢下來,很多本來努力於結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學家都改變了工作的重點,……今天我們仍然談論「結合」,但是這個名詞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它被用為「吸引學生的花招」,不是「真正的學術成就,或者實際的方法」。』換言之,整合是一個空談。筆者亦非常欣賞他的誠實。
(3)聖經輔導(Biblical
Counseling)模式
請見下面的介紹。
(4)基督教輔導(Christian
Counseling)模式
這是基督教圈子中最新的輔導派系,這一派明顯比結合模式進步,至少他們認識到﹕心理學會污染教會,因為心理學和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前設迴然有異。他們認為,基督教傳統中早已經有很多「心理學」,因為亞圭那(Aquinas)、奧古斯丁(Augustine)、
祈克果(Kierkegaard)等的寫作中都曾詳細討論情緒、心理、行為的問題。所以他們強調,要從歷代聖徒的寫作去搜尋生活原則。但若從歷代聖徒的寫作去搜尋生活原則,為什麼不直接到聖經去?這是否多此一舉了?因為這學派還是很新鮮,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聖經輔導學
在此總結一下這三篇文章所講的﹕心理學理論中有很多不合聖經之處、還有很多新紀元影響、世俗人士現在都批評它的效用、治療有效與理論無關,那麼基督徒為什麼不使用聖經去輔導人呢?上邊《心理學和基督教﹕四個觀點》一書,亦讓我們看見,教會中有一派人士反對使用心理輔導,主張以聖經為輔導根據的,所以現在稍微詳細介紹。
聖經輔導(Biblical
Counseling)始於1970年代,奠基人是神學家亞當斯(Jay
Adams)。他認為心理輔導原則和基督教完全相反。他勸告基督徒要拒絕這樣的做法,然後他從聖經中指出一些輔導原則,寫了幾本代表作,奠定了聖經輔導的基礎。之後,亞當斯的學生在八十年代把他的模式深入化,可稱之為第二代的聖經輔導。著名的領袖有鮑力生
(Powlison),魏愛德(Welch)
等學者。他們比較強調要與當事人建立關係,體會當事人的情感,並且針對當事人的內心動機進行輔導。外在環境雖然帶來誘惑和試探,但如何反應則完全出自這人的內心動機。總而言之,聖經輔導的目標便是幫助當事人找出和除去這些藏在心中的不敬虔動機
,改以討神喜悅的動機去面對和處理困境。
今天不同的聖經輔導材料與訓練中心的重點會稍微有些不同,可是他們都同意﹕聖經是神的話,不單是信仰的權威,對改變人的生命亦是絕對完備,因為聖經宣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 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這正是聖經輔導的定義與步驟﹕教導神是誰,祂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責,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帶領人歸回正道上,使人在聖靈的感動下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隨主;教導人透過學習神的話,效法祂公義與聖潔的性情,效法主耶穌基督的樣式。所謂「聖經輔導」,就是用神的話來勸勉人。
例如,遠東廣播公司翻譯了約翰布魯格(John Broger)的一本聖經輔導手冊——《面對自我》(Self-confrontation),書面儼然寫著﹕「以新舊約聖經作為信心和行為的唯一權威原則」。書中所列舉聖經輔導的基本前設,其實亦是其他所有聖經輔導員、支持聖經輔導的神學家、和聖經輔導組織所持有的信念﹕
(1)聖經的完備性——既然神的話是信仰和行為的唯一權威,也是我們生活各方面獨一的衡量標準,你就不應該依靠其他辦法。
(2)聖靈的必須性——只有靠聖靈的能力,你才能活出一個豐盛的生命。
(3)禱告的重要性——一個由聖靈掌管的生命缺少不了禱告。你要照神的旨意專一禱告,並且把人或事不住地在禱告中帶到主面前。筆者非常明白很多弟兄姐妹選修心理學是為了要幫助人,這樣的志願是可嘉的,而且輔導也實在有需要。所以希望那些被呼召去全職輔導人的弟兄姐妹和所有教會牧長,都同來修讀聖經輔導。
後語
當基督徒討論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心理學的時候,常有人提出下面的藉口,所以在此順便一提﹕
1。心理學是科學,基督徒怎麼可以不相信科學?豈不是非常不榮耀神嗎?——但是,心理學不能算為真正的科學,請見「進化論」文對偽科學的定義和解釋。
2。我們使用其他科學發明,例如電腦、廣播,為什麼我們不能使用心理學?——但是,其他科學如電腦,它們都是中性的,與道德價值觀無關,只有心理學才告訴我們怎樣思想、怎樣行事,所以只有它是和聖經在競爭。
3。有人說﹕「所有真理都從上帝而來,所以心理學也是從上帝而來」——但是,若心理學是真理,它的理論又怎麼會隨著時間和專家而改變的呢?可見它不是真理。再者,從這幾篇文章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它不過是一些無神論者和新紀元人物的人生哲學,不是從神而來的。
4。在學者中,還有一個藉口﹕「心理學是上帝啟示的普通啟示,所以我們必須在聖經上加上心理學,才能得著上帝所有啟示。」——但是,普通啟示的意思就是說,人可以從創造中得知上帝存在(羅一19-20),不是任何人間學問。若再考慮心理學中有很多邪靈啟示(請見《邪魔登講台》一書),我們怎麼還能說它是上帝的啟示?所以這是所有藉口中最荒謬、最褻瀆的一個。
請放棄心理學,以聖經為生活原則,用聖經輔導人。
[a]
還原主義——認為可從物理學上和化學上完全說明生命現象。
[b]
因為心理學基本上是唯物的,所以一般視靈異現象為人的潛能,只有少數的學派會承認靈體存在。所以,雖然心理學自始已有秘術,他們不以秘術主義為前設。
[1]
David Benner & Peter Hill,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2n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9), p.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