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为真道争辩》中册

第十四章

天主教

张逸萍

 

 

 

      一般基督徒对天主教似乎都感到兴趣,这可能是大家「同根」的缘故,也可能是最近常有人谈起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复合,虽然不是人人都赞成,但已经大有基督徒因此而开始质疑﹕她的错误不竟没有摩门教或耶和华见证人那样多,有可能复合吗?她的信仰是否改变了?她是异端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天主教的信仰到底是什么。

 

历史发展

 初期教会饱受迫害,但主后三百多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Constantine )改信基督教。接着之后,他颁布一道命令,承认基督教。就这样,一夜之间,教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从一个被残害的地下组织,变成皇帝的宗教信仰。

 由于这样的改变,教会开始和世俗统治者钩结。主后451 年,教会为了尊崇一位出色的罗马教会人员大利欧( Leo the Great ),所以授与「教皇」( Pope )的荣衔给他和他的后继人。后来大利欧以彼得是第一位普世主教作为理由,设法使罗马的主教取得普世主教的衔头。 590年,罗马主教贵格利第一( Gregory the Great )由于外交事情非常成功,因而奠定了教皇的世俗权力。他自称为「彼得的继承人」和「基督在世的代理者」。因着他辉煌的统治,给后来的教皇立了标准,所以他是教皇制度的主要建筑师之一。[1]

 另一方面,当基督教变成国教后,她的信仰也慢慢转变,又加上新的教义。例如431年开始敬拜圣母玛利亚,但当时并未流行。 1854年才有玛利亚无原罪的讲法,然后又在1950年宣布玛利亚升天。至于,教皇无误的教义,是1870 年才流行的。 (请见附录十五﹕天主教重要传统被接纳的年份)

 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天主教内部出现了一些反对教庭的人物和言论。例如,约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 ),他反对教皇权力,认为只有基督才是教会之首,又拒绝变质说,而且开始将圣经翻译为英语。另一个反对教庭的人是约翰胡司( John Huss )。他热诚传道,后来被指为异端,关在监狱中,受尽残酷的对待,最后殉道。[2]

 直到十五、十六世纪,由于教皇需要金钱建筑圣彼得大教堂,于是发行赎罪卷。教士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忍无可忍,把他的九十五条论题钉在教堂大门前,反对赎罪卷能除罪。经过多次活动和辩论,马丁路德终于反抗罗马教庭的权威,和很多天主教历年累绩下来的不合圣经传统;路德亦因此被开除会借。然而,有很多人支持路德的见解,于是改教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展开。[3]

 天主教为了回应更正教的改教运动,召开了一个非常次的重要会议——天特会议( Council of Trent, 1543-63 ), 1564年发表他们的信条,澄清天主教和更正教信仰的不同,并声明传统是教会信仰权威之一,以及圣事有七件等,并且圣咒(诅咒信仰不相同的人) 。这个信仰宣言,正好指出天主教和更正教在信仰上的基本分别。现节录如下﹕

 「我坚决接受使徒的和教会的传统……我根据圣教会的解释,接受圣经…她有特权决定圣经的真正意思……我接受七件圣事…是主耶稣基督所建立… …是人类救恩所必须的……七件圣事就是﹕圣洗、坚振、圣体、忏悔、傅油、圣秩、婚姻。这些圣事授予我们恩宠……我亦接受天主教会所批准的圣事仪式… …同样地,我公开表示,在弥撤中,一个真正的、适当的挽回祭是献给天主的……我们的主耶稣实在是以物质形式存在于圣体中……我坚信炼狱,信徒的祈祷可以帮助被拘留其中的灵魂……我坚信那些和基督同统治的圣徒,应该被尊敬,他们为我们祈祷,他们的遗宝可以被崇拜。我坚信基督、圣母、和其他圣人的像应该被崇拜……我坚信教会有大赦的能力……我答应服从罗马教皇,他是有福的彼得的继承人……我毫不怀疑地接受和承认教会的所有教义……尤其是这个神圣的天特会议所决定的…同时,我谴责、否决、和诅咒任何相反的提议…… 」[4]

 简而言之,天主教表示,信徒必须相信接受下列信仰﹕(1)教会是解释圣经的最高权威;(2)天主透过七件圣事赐人恩宠(天主教惯称恩典为恩宠);(3)耶稣以物质方式存在于弥撤的圣体中;(4)炼狱;(5)崇拜圣母和其他圣人;(6)大赦;(7)罗马教皇和罗马教庭。不然,该受咒诅。

 1529年,马丁路德出版了他的《教义问答》( Catechism ),非常成功,大受欢迎。为了要对抗马丁路德的出版,天主教会也出版了《天主教教义问答》( Roman Catechism )。而罗马天主教这本教义问答,也使用了一段很长的时期,从1566年出版开始,到1978年,共有817次版。它被译成17种语言,直到1960年,教皇真福若望廿三世(B l. John XXIII )仍然推荐它。在它之后,天主教会也出现过一些教理,如《天门圣钥要理问答》( Baltimore Catechism ),也相当流行。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 Vatican II ,简称梵二,1962-65)把天主教带进一个现代化的阶段。 1985年,有大主教建议,为了反映梵二的现代化信仰、革新的礼仪、新时代的生活,天主教教庭决定重订教理, 1986年,教皇若望保禄二世( John Paul II )同意编辑《天主教教理》(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下面简称《教理》 )。 1992年最后被批准。 1996年被翻译为中文。[5]

 虽然梵二是天主教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一般基督徒批评,天主教的信仰并没有改变,只是做法改变了。例如,天特会议所强调的几点信仰,仍然可以在这本新的《天主教教理》中看见。这点容后详谈。

 这一本新教理的措词比较温和及巧妙。另一方面,天主教人士回应基督徒的质疑亦愈来愈巧妙,不小心的话,由还会以为天主教信仰和基督教信仰实在没有太大不同,但若细心读,不难发现,他们不过在兜圈子。

 

 

信仰权威

(一)圣经

 表面上天主教表示圣经是她的最高权威,但事实上,她在圣经以外另有权威,她信仰的权威是﹕

 

(二)教会训导

 教会训导( magisterium )的意思乃指,罗马教庭拥有教诲权,信徒有责任去接受。所以,教会是唯一解释圣经的权威。 《教理》清楚表示,正确解释或传授天主圣言的职务,只交给教会训导当局,因为他们是彼得的继承人。[6]

为什么一般信徒不可能明白圣经?必须遵从教会训导?天主教表示,上帝的启示已「交给他的宗徒和他的圣教会保管,代代相传」,新约圣经是由教会产生的,既然如此,她当然有权去解释。所以信徒应该接受「教会的生活宣讲(圣传)和圣经,因为二者皆由天主圣神而来」。[7]即是说,天主教徒应该接受圣经和教庭对圣经的解释。

 事实上,天主教更进一步宣称﹕教会是圣经的母亲,[8]圣经从教会而来。有教会,才有圣经。可是,圣经是神的话,神默示先知和使徒写下来,所以使徒是有特殊地位,(请见「圣经可信」(上)文),但是,教会不等于使徒,也不等于先知,所以罗马教会不应该把自己放置于圣经之上。

 

(三)传统

 天主教不但认为她有权柄解释圣经,她亦表示,解释圣经的最高权威是圣灵,圣灵帮助教会慢慢明白真理。新约圣经只是当时的传统,但圣传( tradition ,天主教称教会传统为圣传)有圣经所没有的真理,例如马利亚的无原罪教义就是一个例子。[9]换言之,除了圣经之外,上帝不断地给教会启示,圣灵不断让教会明白真理,所以,圣经和传统,同样重要,二者同是上帝的启示。

 《教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启示虽然完成,但是没有人去阐明,籍著宗徒继承,传承和圣经联系密切,二者有同一目标,相辅相成,所以新约圣经是圣传的产品。 《教理》说﹕「圣传与圣经彼此紧紧相连并相通,因为两者都发自同一的神圣泉源,在某种情况下形成了同一事物,趋向同一目标。」所以,教会传统阐明圣经[10],是圣灵帮助教会明白圣经的结果。

 总而言之,圣经由教会而产生,是当时上帝对人的启示,圣灵继续启示教会,为教会解释圣经,成为后来的传统。所以,教会训导、传统、圣经一样重要。正如一位神父说﹕「教会训导、圣经、传统是真理的三脚架。[11]

 

(四)次经

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天主教圣经比基督教圣经,在旧约部分多了几卷书。这几本书是从《七十士译本》( Septuagint )中挑选的。基督教圣经只包含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中的书卷。不同的是七卷书,天主教称它们为Deutero - canonical books (次经) ,认为都是神所默示的。但基督教称之为Apocrypha (次经) [a],认为它们不是神默示的。[12]

 这些书就是﹕《多俾亚传》( Tobit ),《友弟德传》( Judith ),《玛加伯》上、下( 1 & 2 Maccabees ),《智慧篇》( Wisdom ),《德训篇》( Ecclesiasticus ),《巴路克传》( Baruch )等。[b]虽然这几卷书一直流传,但在旧约正典成立的时候,不为犹太人接纳。还有一点必须一提,这些次经是在马丁路德改教运动时才被天主教教庭接纳的,让人无法不怀疑其动机何在。 (请见「圣经可信(上)」文和「附录二﹕旧约次经伪经」的讨论。

 

(五)私人启示

 天主教认为,教会训导是解释圣经和宣布教义的唯一权威;圣灵帮助教会明白最重要的真理。但是,圣灵有时候也会给某些人所谓私人的启示( Private revelation )。这些启示可能不是为了整个教会,而且可能不是长期的。这些私人启示包括预言、异象,例如有人自称看见圣母。当然,教会要去审查和辨别,例如,教会接纳和尊重在花蒂玛( Fatima )看见玛利亚出现的异像。 [13](事实上,很多天主教传统都是建基于这些私人启示。

 

 

天主教信仰权威问题

 基督教相信全本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而且不能有任何权威在它之上,它也不能与其他权威共存。什么时候教会在圣经以外另有权威,那么,错误和异端就会出现,教会历史亦证明这一点。

 

(1)教会权威

首先,天主教系统和教皇制度的来源根本就有问题,而且圣经从不宣称使徒有无上权威。他们只是被神所用,被人尊敬,唯有神所默示的圣经才是无误,和拥有无上的权威。保罗说﹕「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加一 8-9 )在此,保罗强调说,若保罗本人传另一个福音,也是不能接受的。可见权威不在保罗本人,而是神的启示。如果保罗不能高过他所传的福音,那么,天主教教庭的权威,亦不可能在圣经之上。

 

(2)教会传统

 我们相信启示已经完成,因为我们所领受的真道是「一次交付圣徒的」(犹3)。但天主教相信圣经以上必须加上传统。

 耶稣也曾批评传统,认为传统不比神的诫命更有权威(太十五 2 -3 ,可七 3-13 )但天主教人士辩解说﹕耶稣所批评的,并非他们的传统,而是洗手等繁文缛节。然而,天主教没有理由认为自己的传统比法利赛人的更有权威,况且当时可能还有很多其他传统,不单是洗手而已。即便如此,天主教也有很多好像洗手一样的繁文缛节传统。

 天主教用帖后二章15节「不拘是我们口传的,是信上所写的,都要坚守」,来支持自己高举传统的做法。不过,保罗在此乃讲自己的话或者所写的信,而这些书信就是今天的新约圣经,他所写的也就是他用口所传的;保罗在此并非指历代的教皇的话(何况,教皇权威没有根据)。[14]

 

(3)圣灵只和教皇同在

 天主教宣称圣灵帮助教皇和教会明白圣经和神的启示,因为他们有圣灵,所以,他们的教导是对的。这只是一个很方便的借口,圣经教导我们要试验这些灵﹕「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 」 (约壹4﹕1)圣经告诉我们,所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有圣灵入住﹕「你们既听见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为印记。 」(弗一13)所以不只有教皇才有圣灵的同在。再者,圣灵的启示或所给的亮光,不可能超越神的话。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 」(林后一19)

 

(4)私人启示的问题

 同样,后来的人所得到的「私人启示」更不应该与圣经相提并论。可惜很多天主教传统(后来加上的教义)都只能以某些信徒所受到的异像为根据。下面会马上提到,炼狱、玫瑰经、马利亚无原罪、封立圣人等传统(教义)主要都是根据一些人所见的异像和「神迹」,即是说,根据某些信徒的超自然经历。超自然事情是否可信?是否来自神?还是来自魔鬼?这是另一个重要题目,请见「神迹的可信性」文的讨论。

 

(5)其他论点

 天主教人士常常批评,如果基督教真的遵守唯独圣经的原则,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宗派和神学思想?但是,天主教虽有教皇和教会训导为权威,其实内部一样有分歧,这些分歧不单在教义上,也在生活上,例如﹕她的平信徒反对教会禁止避孕的规定。[15]此外,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都和天主教一样,都说自己有唯一正确的圣经解释,我们怎样知道谁对谁错?

 天主教徒表示,基督教虽然没有「教皇」,但是教派的组织本身也是有权威性的,所以基督教也有自己的传统、学说、习惯。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没有信仰纯正的教会,会认为他们的组织对圣经的解释,比圣经更具权威(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却是如此);而且,组织的领导人也不会好像教皇一样,自称「无误」。

 天主教表示,圣经不是一本自明的书,就是说,人不可能自己读圣经,而得着真理。更正教的早期神学家加尔文,强调圣经具有四重特性:统一性( unity )、权威性( authority )、清晰性( clarity )和完备性( sufficiency )。因为其统一性,所以主张以经解经。圣经不是什么符咒图册,当中没有什么内容是神秘不可知的;加尔文认定字面意思就是圣经的意思,人人都可以明白,不需要具备特殊的属灵眼光。[16]至于为什么一向以来人对圣经有各种样不同的解释?答案很简单——因为读经的人有自己的前设,即是说,戴了有色眼镜,所以他们的理解就不一样。天主教因为在圣经以外还有其他权威,所以,他们对圣经的解释,和福音派信徒的不一样,正是好例子。

 至于次经的问题,请见「圣经可信(上)」文和附录二「旧约次经伪经」。

 

 

我们信仰相同之处

 虽然天主教和更正教之间有的不同地方,但在很多重要教义上仍然没有分歧,其中有﹕

 1 。圣经中的神是独一真神。祂创造了万物,祂是慈爱和公义的。

2 。上帝乃三位一体。

3 。耶稣基督是真神,道成肉身。祂是救赎主,死后身体复活。

4 。重视道德和圣洁的生活。

5 。相信耶稣再来,与及天堂和地狱。

       下面的讨论集中于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之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1)救恩观;2)教会系统。诚然,这些分歧,是因为大家有不同的信仰权威(上边已经讨论过)。此外,还有一点值得留意,天特会议所指出的天主教和更正教的信仰不同,仍然存在,清楚可见。

 

 

救恩观

 (一)七件圣事(Sacraments)

 天特会议和现代的《教理》都提到七件圣事,共分三类,就是﹕ (1)入门圣事——圣洗、坚振、圣体(感恩);( 2 )治疗圣事——忏悔、傅油;( 3 )共融圣事——圣秩、婚姻。 [17]《教理》对七件圣事阐明如下﹕

 

(1)圣洗(Baptism)[18]

 《教理》说﹕「借着圣洗,我们从罪恶中获得解放,重生为天主的儿女,成为基督的肢体,加入教会,并分担她的使命。」所以这件圣事亦称为「重生和更新的洗礼。」《教理》继续说,借着洗礼,「一切罪恶,包括原罪和本罪,甚至应受的罪罚,都得赦免」,因此「人为获得救恩,圣洗是必要的」 ,「事实上,圣洗是永生的印号。」所以,洗礼的首要功用是叫人的罪恶得赦,重生得救。

 由于洗礼乃表示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所以「洗礼是净化、圣化和使人成义的水洗。」意即借着洗礼,天主使人能相信、寄望、爱慕祂;赐人在生活上有神圣的动力,以至能行善。 (天主教惯称「成圣」为「圣化」,「称义」为「成义」。 

最后一点,圣洗更可以叫人成为基督身体的肢体,与其他圣徒合一。

 虽然天主教把救恩与圣洗圣事紧密相接,但她认为,如果真的没有机会,悔改相信的人仍然可以得救。

 

(2)坚振( Confirmation )[19]

 《教理》说﹕坚振圣事是为了加强领洗时的初步承诺,使圣洗的恩宠达到圆满,叫那些受了洗的人更得力量,与基督更紧密地连系,以言行去宣扬信仰。但是,坚振和圣洗一样,只可以接受一次。

 至于坚振的仪式,东方和西方有不同传统。东方式的坚振是傅油;西方式的是按手。在很多天主教会,那些接受了洗礼,之后达到「辨别是非的年龄」的人,可以接受坚振,但时间并没有硬性规定。

 

3)圣体( Holy Eucharist ,或作感恩)[20]

圣体圣事还有其他名称,如——主的晚餐、擘饼、共融、弥撤、感恩礼、神圣祭献、神圣礼仪。基督徒很容易明白主的晚餐和擘饼两个名字,至于其他名字,则比较陌生。

 圣餐又叫「弥撤」,因为相信它使信徒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上帝的旨意,领圣体可以加强信徒与基督的契合,天主赐与更多恩宠,使人与罪恶隔离,除去小罪,免陷大罪。[21]

 它又叫「圣祭」,因为天主教认为,它是「基督的唯一祭献的实现」。在这仪式中,第一项是向上帝感恩和赞颂,感谢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纪念基督的救恩。然后整个教会都与基督的祭献结合为一,不单那些参礼的人,也包括死去的人和天上的圣徒(「共融」之意)。但最高峰是基督临现于圣事的饼和酒中,即是说,基督借着饼酒的转变成为基督的身体和血。 [22](容后再讨论变质说) 

如果天主教视领圣体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基督徒可能以为他们会每星期都这样做,但《教理》说﹕至少每年一次,最好在复活节,当然教会鼓励更经常领圣体。[23]

 

4)忏悔( Penance [24]

 天主教相信,人在入门圣事中(如圣洗)得了新生命,但因人有私欲邪情,难免犯罪,所以他们需要常领圣体,天主继续加给他们恩宠,以抵抗罪恶。但是,当天主教徒犯了罪,他们需要忏悔。

 忏悔有三点要素,就是﹕悔悟( contrite )、告解( confession )、和补赎( satisfaction )。[25]参与的人必须首先为自己的罪痛悔、自我责备,然后向神父告解,告诉他自己犯了什么罪,因为神父代表基督,有赦罪之权。[26]他会对忏悔的人说「我奉父子圣灵的名赦免你的罪。」然后,神父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事情补赎罪过。[27]

 虽然天主教也承认,忏悔是内心的事情,但他们主张可使用不同的办法去表达,其中有﹕禁食、祈祷、施舍、阅读圣经、背诵天主经、灵修的操练(退省)、忏悔礼仪、为补赎而做的朝圣、自发性的克己、慈善和传教工作等。而且他们认为四旬期( Lent ) [c]、逢星期五纪念主受难的日子是教会践行忏悔的重要时刻。[28]

 倘若这样做的话,天主会赦免人的罪过,使人重新活在天主的恩宠中,且与教会和好。

 

5 )傅油Anointing the sick [29]

 这是为病人或临终病人所举行的仪式。这本来是基于耶稣在圣经中的医治,和教会中一些人有医病恩赐的事实,但却慢慢发展为一项只为临终者傅油的仪式,也为那些病危的人。在仪式中,神父为人按手祈祷,然后用祝福过的油傅抹病人。希望病人获得医治,如果神不医治,可作为步入死亡的准备,为病人代祷。

 

6)圣秩(Holy order[30]

 圣秩近似基督徒的按立典礼,但天主教除了按手之外,再加上祝圣祷词,使领圣秩者能得到天主恩宠,尽职事奉。按立的圣职有主教、司铎(俗称神父)、执事三个职位。按立仪式是选立、指派、授权或任命之意。天主教认为这是从初期教会一直传下来的做法。

 圣职只能授予受过圣洗的男人,主教和神父必须独身,执事则可以结婚。主教和神父可为人举行各种圣礼,因主教乃「身为基督的代表」 [31];而神父亦「能以基督元首的身分行事」;[32]至于执事的工作,是为各项事工服务。

 

(7)婚姻[33]

 天主教宣称,根据圣经,婚姻乃天主的计划,而婚姻制度及夫妇之爱的目的乃为生育和教养子女。他们的婚姻圣礼通常在弥撤中举行。在典礼中祝福新人的婚姻,并祈求上帝借着圣礼赐予恩宠,婚姻圣事本身有恩宠,可以巩固婚姻,使爱情完美。

 

 

(二)天主教和基督教对圣事不同的观点

 其实上边七件圣事也是基督徒所实践的﹕基督徒也受洗;那些为婴儿施洗的教会也会为青少年举行坚振礼;基督徒也有擘饼圣礼;虽然基督徒不会向神父(或牧师)告解忏悔,但悔罪和请求牧长辅导也是常有的;类似于傅油的做法,亦非罕见;至于神职人员被按立,信徒在教会中举行婚礼,更是常有。

 天主教这七件圣事可能比较多繁文缛节,但是,基督教和天主教最大的不同不在仪式,而是仪式的意义。基督教认为仪式本身不能为人带来祝福或恩典,仪式只是代表仪式后面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才有意义。例如浸礼只是代表人归入基督,但浸礼本身不能除罪,也不能叫人重生,所以还未重生得救的人参加浸礼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天主教相信圣事本身带有神圣的能力,例如﹕圣洗可以除罪,必须接受圣洗,才能得救,因基督透过圣事赐给人恩宠,也就是圣灵的能力。圣礼是神赐恩宠的渠道,是一个神迹,天主以可见的形式临现,所以天主教徒必须以信心和尊敬的心接受。

 一本天主教出版的儿童书籍解释得非常清楚﹕「七件圣事就好像七道恩宠的河流,从十字架上的救主流出,透过天主教教会临到我们。耶稣是一位好牧人,我们是他的羊。他将天主的生命赐给我们,又借着我们所接受的恩宠帮助我们。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的灵魂赢得恩宠。圣灵赐我们眼不能见的恩宠,叫我们圣洁。这七件圣事的象征让我们知道,当我们接受圣事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得到天主的恩宠。我们的眼晴可以看得见圣事的象征,但是我们只能凭信心,才能知道天主赐我们恩宠。我们这样相信,是因为耶稣的话,他告我诉们这些圣事,叫我们可以借着恩宠得到天主的生命。[34]


2-04-cath

 图表出处﹕https://spatricks.org/sacraments/

 

我们从这图表中,还可以看见一件事,天主教认为,只有由天主教会举行的这七件圣事才有效。

 天主教徒抱怨说,基督教朋友往往强调了人神交往的「直接性」,而否定了圣事的「间接性」因素。他们认为,圣事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人神交往方式。直接,因为在圣事中,信徒直接与神交往;间接,因为圣事是由「标记」所组成;信徒透过有形的标记,去领受无形的圣宠。天主教绝对重视人与神的直接交往,信徒能够向神祈祷,与神直接交谈、沟通。但神往往也用间接的方式去救人,用间接的方式去管理世界和分施『恩宠』。[35]圣经明说﹕「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不是说,耶稣可以是我们的中保,任何圣事或仪式,也可以是我们和中保耶稣之间的中保,让我们间接得到神的恩典。

 

(三)变质说( Transubstantiation )的争论

 (1)天主教的观点

 《教理》说,圣体圣事的最高峰是基督「临现于感恩(圣体)圣事的饼酒形下……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连同祂的灵魂和天主性[神性] ,即整个基督,真正地、真实地、且实体地蕴藏于至圣的感恩(圣体)圣事之内……基督是借着饼酒的转变成为基督的体血,而亲临在这圣事里。」[36]这就是所谓「变质说」(天主教称之为「饼酒的实体转变」)。

 当天主教徒说饼和酒变成基督的身体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使用一种喻意式的讲法。他们乃实在相信,今日的饼酒会变成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同一个身体,唯一的不同是﹕基督的身体因为复活有变化,所以不会再腐败,但饼和酒却会。他们所用的支持经文是﹕「耶稣拿起饼来……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这是我立约的血。 」(太廿六26-28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约六35 , 53 )等经文;而且他们认为绝对不可用喻意来解释这些经文。[37]他们也认为,这是早期教会的信仰。

不但如此,他们还相信,曾经有人在异像中,看见饼和酒变成一个孩童,有天使用剑刺出小孩的血,又把小孩的肉砍碎。这异像证明饼和酒真的会变质。[38]既然饼和酒变成耶稣的身体和血,那些经过神父祝福的饼和血就被保存,也被天主教徒当作耶稣本人一样来敬拜,直到饼和血腐化为止。[39]一位曾经是天主教徒的人告诉我们,如果有剩下的圣体放在库中,教堂要点灯,经过的人要下跪,或者画十字架。[40]

 天主教还有一个叫人费解的做法,就是一般信徒只能领圣体,不能领圣血。他们的解释是,肉体内自然包含血,所以不需要两样。但是神父却可领两样,原因是圣体不但是圣事,也是祭礼,既然神父是圣职人员,有行祭之权,所以他们领圣体时,需要兼领圣血。但是,这个区分,在某些教堂,现在已开始模糊了。[41]

 

(2)变质说的错误

 当耶稣设立擘饼聚会的时候,祂说﹕「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路廿二19)可见这是一个记念的仪式,「纪念」的意思乃回想一件已经过去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仍然在进行中,就不能叫做「纪念」。门徒当时也不可能认真是以为自己吃了耶稣的肉和喝了耶稣的血,因为旧约是禁止喝血的(利十七10-14 )。[42]

 耶稣也没有说「饼酒会改变」,祂是寓意式地说﹕「这是我的身体……是我立约的血。 」耶稣常在四福音中使用比喻来阐明真理。例如,祂说﹕「我就是门」(约十9)或「我是世界的光」(约八12),为什么没有人照字义解释这两句话?

 最重要的是﹕天主教不明白耶稣的救赎已经完成了,并且是完全的。所以,他们还需要耶稣继续钉在十字架上,他们实在是把耶稣重钉十字架了。但圣经说﹕「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来九28),所以只有旧约的祭才需要不断的献祭,而基督献上自己只需一次就足够了、完成了。

 一位天主教神父抗议说﹕弥撤的时候,基督不是重新被献,而是「重现」 ( re-present ),也就是说,使从前一件真实的事情,现在仍然真实。基督在十字架上代死的事,不单是历史事实,而且不受历史和时间限制( transhistorical )。[43]我们的圣事可以带领我们,好像穿过时光的隧道,去亲临现场,和基督接触。

 这位神父不过是善用辩词。 「重现」和「重钉」是字眼问题;基督的救赎当然不受历史和时间限,但所指的是宝血的功效,而不是说,无论何时,耶稣一直被钉在十字架上。如果当我们「领圣体」之时是穿过时光隧道,亲临现场,这就不能说是「纪念」(路廿二19)了。

 

(四)炼狱( Purgatory )[44] 

(1)天主教的观念

 天主教还提出一些基督教所不能接受的信念,炼狱便是其中之一。根据《教理》,那些在天主恩宠中死去的人,如果还未完全净化,他们虽然确定得救,但仍需经历炼净,所以他们会被送进炼狱(炼狱不是地狱)。天主教对炼狱持三种不同的观点﹕( 1 )跟地狱一样可怕;( 2 )虽然和地狱一样可怕,但因为有耶稣和玛利亚同在,所以容易过一点;( 3 )虽然可怕,但还是没有地狱那么可怕。[45]

 炼狱的信念乃来自为死人祈祷的做法,而为死人祈祷的经文根据是﹕「为此,他为亡者献赎罪祭,是为叫他们获得罪赦。」(《玛加伯》下十二43-45 )[46]此外,天主教也引用「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太五26)等经文为证,或引用从前一些人所见的异像为证明。[47]

 

(2)错误

 关于炼狱,首先,天主教所提出的证据不足,因为《玛加伯》是次经,权威不及圣经正典,而且它所讲的并非炼狱,阅读的人需要加上自己的想象才成。至于上述马太福音的经文亦有同样问题,因为这经文是指人间的监狱,而不是死后的世界。

 圣经告诉我们,信徒死后,马上会到神面前﹕「我们……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林后五8;参﹕腓一23;路廿三43)但圣经从没有提到人死后会面对暂时的刑罚。

 救恩唯独本乎恩,和借着信。人若相信基督,他就可以知道他的罪(所有的罪,从前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都已经得着赦免,因为「神赦免了他们一切的过犯…」(西二 13 )「那些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来七25),所以,不需要有炼狱来炼净人的罪。

 炼狱的思想,无疑暗示救恩须靠自己的功劳,或至少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功劳,因为人可以赎自己的罪。但圣经清楚地说,救恩完全是神的恩典﹕「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 8-9 ;参﹕徒十 43 ;来九)

 此外,炼狱的教义也引起很多秘术思想,鼓励人和死人相交。近年来,这些死人显现的事件和异像,加强了天主教徒对玫瑰经、弥撤、大赦和崇拜玛利亚的信念。[48]

 

(五)大赦( Indulgence [49]

 1)天主教的观念

根据《教理》,人与天主和好之后,还有一些过犯会带来暂时的刑罚,然后才能面对死亡,但教会凭着自己的权力,可以分施并应用基督及诸圣人所积累的「补赎宝库」( treasury of the church ,或作功德库)赦免「暂罚」。

 天主教相信,已经死去的信徒和仍然生存的信徒彼此相通,「诸圣共融,善行相通」(即《使徒信经》中的「诸圣相通」)。根据他们的解释,一个人的圣德有时可以转让给他人,叫他人受益。教会将这些功绩储存在「补赎宝库」中,可以补赎其他人的罪罚。如果人向玛利亚和其他圣人祈祷,行善和忏悔,教会即可以将这些圣人的功积给与其他信友。天主教认为,这样的权力乃来自耶稣所赐的「捆绑和释放」(太十八 18 )的权柄。他们也以保罗的话﹕「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一24 )作为根据。

 大赦分两种﹕局部的和完全的,前者较易获得,例如画十字架、背诵玫瑰经、等等都可以得到;后者较难,例如要参加十字军等才可以获得。[50]

 

(2)错误

 这一种观念明显错误,因为它表示人有一部分罪不必借基督宝血来解决。个人善行,祈祷,诵经等,都有功劳。如果是圣人,他们不单可以解决自己的罪,更可以帮助他人赦罪。如果这是真的话,那基督的救赎就不完全。但圣经说﹕ 「一个也无法救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诗四九7 -8 )

 即使大赦是针对那些因罪过而带来的暂时刑罚,不是罪过本身,亦不符圣经。基督徒犯罪,「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壹一9)但是,犯罪本身亦会带来不良后果,也许是今天的管教,「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来十二6);也许是将来少得奖赏,「但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 」(林前三8)每一个圣徒「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 」(启十四13)。可见这是没有人可以代劳的。

 顺便一提,天主教相信,罪有大小之分,大罪或至死的罪( mortal sins ,叫做信徒的基督生命毁灭)小罪或不至于死的罪( venial sins ,有可能被赦免的罪)。[51]什么是大罪?什么是小罪?圣经说﹕ 「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二10)而且「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雅四17)所以罪无大小之分。圣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罪都是致命的;可是,靠着耶稣,所有的罪也都被赦免。

 

(六)总观天主教救恩

 天主教徒和基督徒对「如何得救」 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一位神父说﹕「很多人对他们得救的可能性非常乐观,但是天主教不认为他们知道任何人的永恒终点,他们只能肯定几件事。」所以,如果要概括天主教的救恩观,他们所依靠的是﹕

 ( 1 )耶稣基督乃唯一的救主;

( 2 )得到救恩的正常办法是——信靠基督,受圣洗,要有好行为,如果犯罪,则借圣事或其他途径补赎,死后有炼狱,继续炼净;

( 3 )但有一些人因着神的怜悯,能够在教会外获得救恩。[52]

 可见,天主教徒接受耶稣为救主之后,他们必须有好行为,然后希望自己得救。教皇约望保禄二世﹕「人是靠行为称义,不是单靠信心。」[53]天主教有一张非常流行的单张,叫做《上天堂的门票》,写着﹕「如果我尽了自己的力量,神也会尽祂的责任。」[54]事实上,天主教徒没有得救的确据,他们只有尽量做得好,然后希望上帝怜悯。

 他们的「行为」并不止于美德,也必须包括参与各项圣礼。这些仪式可以叫人得救、得恩典,例如洗礼可以除罪;圣体给予人恩宠,帮助脱离罪恶。其次,在基督之外,还有一些赦罪的途径,例如大赦和向神父告解、向玛利亚和圣人祷告、背诵玫瑰经都有功劳,它们可帮助人除罪。最后,当天主教徒死后,他们还会进到炼狱去为自己的罪受苦。

 天主教常常批评基督教只强调「信耶稣得永生」,而不知道人需要有好行为,所以基督徒都不关心犯罪的严重性。事实上,基督教并不忽略行为;基督教相信基督的救恩足以叫人得救(可以上天堂,不必下地狱),叫人在神面前称义。而人因为成为基督徒,就应该有好行为。成圣的过程是救恩的目标,而另一方面,救恩是好行为的原因,新生命则是成圣的动力。

  关于这两方面,经文甚多,例如﹕

       因信称义﹕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弗二8-9 )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 」(罗五1)

得救之后应该有好行为﹕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 (弗二10)

       「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弗四1)

因此,天主教的救恩观有两大问题﹕(1)不明白基督救恩完全;(2)混淆了称义和成圣。其实,天主教徒是非常可怜的,他们一生不仅恐惧战兢,死后还得到炼狱去受苦。但愿他们早日得释放、在基督里得自由。

 

(七)普世救恩

 任何人留意天主教自「梵二」之后的态度,都可以明白,天主教一面坚持「天主教教会之外并无救恩」,一面表示天主有「普世救恩」。请看《教理》下面一段话﹕

 天主的教会从起初就出现了分裂,但是他们并不怪责那些生于这些分裂团体之人,「天主教会应以兄弟般的敬爱包容他们…承认他们为主内的弟兄。」但是很多圣化的真理和圣神其他的恩宠,只有在天主教中找得到。所以《天主教教理》呼吁合一。 [55]《教理》继续说,那些「接受教会全部组织及其所有的得救方法…在她的组织内…便是完全加入了教会」,至于其他一些有关系的宗教团体,例如东正教那只是差少许,回教也相信同一真神,至于其他非基督宗教,乃在幽暗中寻找未识之神,是「为接受福音的准备」。 [56]《教理》继续说﹕『教会之外没有救恩』是怎么样解释呢?它说﹕「谁若知道公教会是天主借耶稣基督创立的,是得救必经之路,而不愿意加入或不愿意在教会内恒心到底的,便不能得救。」但是那些不知道的人,不包括在其内。[57]

 请留意,回教徒所相信的神和天主教徒的一样!其他非基督教系统的异教,也是为救恩准备!至于基督徒,如果他们不愿意加入天主教,便不能得救,因为「教会之外没有救恩」,正如他们从前所讲的。

 一本天主教书籍记载了一个故事,和作者的解释如下﹕

 有一个佛教徒,在手术中昏迷不醒,家人让她天天聆听「南无阿弥陀佛」的录音带。过了不多久,平躺着的病人忽然双脚缩起,呈打坐状,而且咀唇微动,似在念佛。自此以后,她便逐渐好转,终于能下床行走。礼佛的声音激发这个女人的信心,是信心治好了这个女人,因为天主创造了「信心可以治好人」的规律。其实,真正的祈祷,亦不外是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心而已。所以,天主以超越一切宗教的方式,去分施他的恩惠和拯救。[58]

换言之,对天主而言,无论你对天主有信心,还是对佛陀有信心,都无大分为别!天主都愿意医治。从上边两段话可见,天主教现时已经渐渐趋向﹕普世救恩,所有宗教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

 

 

神学名词被重下定义 [59]

阅读天主教文献,基督徒时而感到他们所讲的话和基督教的差不多,例如天主教徒会说﹕「完全靠恩典称义」( justify by grace ),但请小心,因为天主教对的基础神学名词定义和我们的不同,所以她所讲的不是「因信称义」。下面是一些例子﹕

 

恩典

 圣经——神处理人的一种方式,为了表达祂的怜悯和爱,所以信徒现在被算为无罪和完全公义。

 天主教(惯称恩宠)——神以外的一种物质或能力加于信徒身上,让他能立功绩,因而赢得进入天堂的「权利」。

 

救恩

 圣经——瞬时间得到一个永远的、不可废除的、面对神的资格。这完全是本乎恩典,借着相信便可以得到。救恩乃赐给那些称为「不敬虔的」、「罪人」、「仇敌」或「可怒之子」(参看﹕罗五6-10 ;弗二1 ),换言之,就是赐给一些非完全正义的人。

 天主教——神和人合作的毕生过程,达至罪的赦免,死后才可以获得(可能还有炼狱的洁净)。全靠个人在神面前,客观地被算为公义,才有把握,否则得不到救恩。

 

与神和好(借着赎罪)

 圣经——所有的罪都在得救那一刻获赦——包括从前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因为基督的死满足了神对罪的愤怒。 (见西二13 )

 天主教——罪只是暂时被赦免,所以信徒仍须透过教会和圣事为中保,一生继续为赦罪而努力,所以与神和好是一个过程。

 

重生

圣经——即时赐与永生和灵魂的苏醒,使人向神活着。

 天主教——注入恩宠(属灵能力),使人可以履行带来功绩的工作,这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称义

 圣经——因着神的怜悯,和借着信心,信徒因而被算在基督的义里。这是一个律法上的宣告。

 天主教(惯称成义)——灵性上的重生,是人从接受圣洗开始的一生圣化过程。

 

 *****************

 

我们从上边的讨论可见,如果基督徒和天主徒讨论圣经或神学,有一些值得留意的事情﹕

 (1)自梵二,天主教的言论非常巧妙,常在兜圈子,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例如,他们一面说自己的信仰权威只有圣经;一面又说,圣经、传统、教会训导同样重要。另一例子﹕他们一面说天主教教会之外并无救恩;一面支持普世救恩。

 (2)当天主教徒讨论信仰或圣经解释的时候,他们是从教会传统的眼光着手。上边这些救恩名词的不同定义正是好例子。这也证明了新教和旧教之间最基本的分歧——信仰权威。

 (3)当中国基督徒和天主教徒谈话,必须明白,天主教的中文圣经不是和合本,所以对书名、地名、人名,都有不同的翻译。例如马太福音被翻译为玛窦福音、约翰福音为若望福音、彼得叫做伯多禄等等。基督徒应该留意,免得产生沟通困难,甚至误会。 (但他们的英文圣经却有詹姆士王钦定版(KJV)等等译本,和基督教现在所使用的一样。)

 

 

教会系统

(一)彼得、教皇、教会系统

 天主教认为,彼得乃使徒的领袖,虽然到第四世纪才有教皇系统,但天主教觉得教皇和彼得的权威一脉相承。[60]他们所引用经文是﹕太十六 16-20 ;徒一15-26 ,五1-11等等。[61]

 其中主要的根据是﹕

 耶稣问门徒,他是谁,彼得回答说,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还说﹕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太十六 13-19 )所以,天主教说,彼得是第一任教皇,由此建立了教皇制度和教会权威。

 一般基督徒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彼得( Peter )原文是petros (小石之意),而Petra (基石之意)才是磐石,所以,当耶稣是对彼得说﹕「你是小石,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磐石上」,而不是说﹕「你是基石,我要把教会建造在你身上。 」

 有基督徒不同意「小石」和「大石」的说法,因为在亚兰文并没有这样的分别,所以按上文下理,马太福音十六章 18-19节实在是指彼得,但却是以他为首,代表整个教会,因为当时他是使徒的领袖;所以可说,是说整个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偶尔还有人说「在这磐石上」应该翻译为「在这信仰上」( on this faith ),[62]所以都不同意是指彼得一人。

 圣经告诉我们,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弗二 20 )可见使徒在教会里面实在是有特殊地位,但最重要的是基督自己。如果正确解释这几处经文,它们是和谐的。

 关键在于,即使耶稣果真在这段经文中赐给彼得(代表十二使徒与否)特殊地位和权威,祂可没有说这是可以传下去的。没有人能读这段经文而可以有这样的结论,无论人怎样解释这段经文,都不可能相信这权柄是可以传下去的

 此外,早期教会没有教皇这样的观念。例如,保罗曾说自己不在那些最大的圣徒以下(林后十二11);彼得是犹太人的使徒,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加二7),表示保罗不在彼得之下。耶稣亦早吩咐说﹕「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也不要受师尊的称呼……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 」(太廿三8-11 )事实上,彼得从不自称教皇,或具备任何特别权威;他自称「长老」(彼前五1)。

 至于天主教说罗马的主教才是教皇,更加不成理由,因为彼得不是罗马的主教,圣经也从来没有说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在教皇系统正式成立以前,教会历史中没有这样的证据。[63] 

顺便在此一提,天主教教会的组织是这样﹕每个天主教教堂叫做一个教区( parish ) ,由司铎( priest ,俗称神父)管理;多个教区组成一个主教辖区( diocese ), 由主教( bishop )管辖;多个主教辖区组成大主教辖区( archdiocese ) ,管辖的人叫做枢机主教或大主教( archbishop);最高的管理层当然是教皇所在的罗马大主教辖区。教皇有顾问团,协助教会行政,这团人叫做红衣主教( cardinal )。当教皇去世,新的教皇就从这些人中挑选。此外,每个教区设有执事( deacon ) ,协助教区事务。上述的职位都是按立的,其余不需要按立的男女信徒,也可以参与教会事务,男的叫弟兄,女的叫修女或姐妹。[64]

 天主教神职人员不能结婚一事,也是很多基督徒所关心的。圣经不禁止嫁娶,并且说﹕「禁止嫁娶」是出于邪灵和鬼魔(提前四1-3),独身必须是自愿的才对,「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 (太十九12

 近日美国天主教神父不断传出性骚扰教区男童的丑闻。 2007年七月,洛杉机一法官判定洛杉机大主教区向500多名原告赔赏六亿六千万美元。[65]可见事态的严重,亦可见「禁止嫁娶」的不良后果。

 

(二)马利亚的地位

 根据天主教的传统,玛利亚(天主教称马利亚为玛利亚)的父母不育,上帝听了他们的祈祷,赐他们一个女儿。玛利亚生下来就无原罪,从三岁到十二岁,她在圣殿里做一个女仆。玛利亚一生是一个品格行为完全的女孩子,她顺从天主,被上帝拣选为救主的母亲。她在救赎事情上和基督结合的,她童贞怀孕,直到基督上十字架,都表无遗,因为她与基督在救赎上合作,所以「在恩宠秩序中,她是我们的母亲」,又是「襄助救赎者」。最后,当她死后,身体灵魂一同被天主所召,得以升天,而且被擢升为「天上母后」( Queen of Heaven )。[66]

 天主教根据圣经说﹕「万代都要称我为有福」(路一48),所以她被冠以「荣福童贞」的名衔头,而且配得信徒的敬拜。天主教圣经附录表示,玛利亚是「人类的母亲、基督徒的母亲(圣母)、好像新夏娃、始胎无染原罪、身灵光荣升天、襄助救赎者、德行的模范、卒世童贞」,所以他们对圣母敬礼。[67]

 从两篇非常流行的天主教向圣母亲玛利亚的祈祷文,可见他们对她有何等大的尊崇﹕(1)《圣母经》——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后。 [68]2)《母后万福经》——万福母后,仁慈之母……天主圣母为我们祈求,使我们配得上接受基督的仁许。[69]

 

************

 

我们很容易看见天主教对玛利亚的观念有几个问题﹕

 1)无原罪

 马利亚无染原罪的信条到1854年才被天主教接纳;换言之,不单圣经没有这样的教导,千多年来连天主教教会都没有这样的传统,而仅有的支持就是有些天主教徒所见的异像。例如, 1858年法国农女得见圣母显现,对她说﹕「我是无原罪的那位」,因而证实这事。[70]

 圣经只说,耶稣没有罪(林后五21 ;来四15 ;彼前二22 ;约壹三5 ),但从没有提及其他人没有罪,或者没有原罪。

 2)卒世童贞

马利亚一生保持童贞也是天主教晚期的传统。圣经不单没有这样的教导,反之,更有相反的经文,例如﹕「许多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可三31-35 ,另参﹕林前九5 ,加一19 )可见耶稣有兄弟,而耶稣并没有高抬他的母亲。但天主教解释说,「主的兄弟」是指他的堂兄弟( cousin ),[71]或者亲戚。[72]亦有说,圣经意指﹕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耶稣的兄弟和母亲,并不是说耶稣真的有兄弟。可惜这样的解释是蓄意歪曲圣经,而且他们把「兄弟」解释掉,也没有办法解释母亲,难道天主教认为耶稣没有母亲?

 「只是没有和他同房,等他生了儿子。 」(太一25 )这经文暗示她生了耶稣之后,才和约瑟同房,但天主教却认为这不能说明马利亚后来和约瑟同房。[73]虽然圣经没有明说﹕「等他生了儿子,才和他同房」,但夫妻同房乃古今中外人之常情。如果马利亚和约瑟一直没有同房,圣经理应记载说﹕「终生没有同房。」

 

3)身灵升天,天上母后

 这又是一个完全没有圣经根据的教导,是更晚期( 1950 )的天主教教义。根据此教义,她不但升天,而且在天上是母后(Queen of Heaven)。[74]

 

4)人类母亲

 马利亚不可能是人类的母亲,即使神也不是全人类的父亲,因为只有那些信祂名的人才有权柄作神的儿女(约一12 ) 。耶稣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十二 46-50 )可见耶稣无意叫人高举马利亚为全人类的母亲。

 

5)代求者和救恩的襄助者

 唯有基督为人成就救恩,马利亚只是一个被神使用的人。而且,人可以直接来到神面前向祂祈求。圣经说﹕「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来四16)马利亚不是神人之间的中保,基督才是。这样的教义无形中将马利亚高举至神的地位。

 

6)配受敬拜

 天主教说,他们并非拜马利亚,只不过是向她敬礼,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天主教虽然不承认自己拜马利亚,但是《玫瑰经九日敬礼》多次说﹕「我们谦恭的跪在你脚前,献上玫瑰花冠……」 [75],还有很多其他天主教文献承认他们敬拜马利亚像敬拜上帝一样。然而,圣经禁止我们向人祈祷,只能向神祈祷。

 有一位神父说﹕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他也一定很孝顺玛利亚,不时为马利送上香吻。[76]耶稣肯定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但圣经从没有说到,耶稣向马利亚祈祷或跪拜。而且我们可以从整本新约圣经看见,马利亚在教会中地位没有那么高。在耶稣水变酒的神迹记载,马利亚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约二3 -4)这句话虽然奇怪,但它暗示我们,马利亚的地位不如今天天主教徒所想像的。

 

(三)圣人系统和偶像崇拜

 自第八世纪以来,天主教才开始敬拜偶像。解释说﹕十诫所禁止的偶像是指异教的偶像,不是指耶稣、圣母、圣人们的像。为此,他们把十诫重分,将这条(不可拜偶像)和第一条结合,然后再把第十条分开,所以仍然是十条诫命。[77]天主教又抗议说,他们不是在拜偶像,却是在睹物思人,以「像」为媒介,引领他们去恭敬这些像所代表的人物,或耶稣。他们是对圣人「敬礼」钦崇,不是拜。

 除了拜耶稣和圣母之外,天主教也曾经封立很多圣人,而且已经发展了一套封圣程序。首先,这位有特别善行的人死后,当地的人必须推崇他,搜集他的资料、写作、见证等,呈交教庭调查。如果蒙教皇批准,这候封者被列为「可敬」( Venerable )。第二步,候封者必须有神迹发生,就是有人向他祈祷,超自然的事情发生,例如疾病突然治愈,没有科学性的解释。当教庭承认这个神迹之后,就为候封者举行「宣福礼」( Beatification ),宣福之后,如果另有神迹发生,候封者得获「封圣」( Canonization ),正式成为天主教圣人之一。这样的一个过程,通常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78]

 天主教所封的圣人甚多,常有纪念圣人的日子,后来设立了万圣节( Halloween )。这些圣人有很多是地方性的,例如瓜达露培的圣母( Our Lady of Guadalupe )是墨西哥的圣人,圣波尼法爵( St. Boniface )是德国的圣人;还有一些是实用主义者的圣人,例如心脏病病人可向天赐圣若望

 St. John of God )祈祷,有眼疾的可向圣路济亚( St. Lucy )祈祷。[79]天主教相信圣人的遗物可以护身,他们保存了很多这类的物件,如耶稣钉十字架的钉子,但其中又有很多是假的,结果造成混乱和迷信。[80]

 

天主教否认自己拜偶像,但是根据圣经,他们对圣母或圣人的敬礼的做法,实在是犯了几点错误﹕

 1)造像——十诫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出廿4),当然包括不能为上帝、耶稣、玛利亚、任何圣人造像。同一个原因,基督教的十字架上面没有耶稣的像,天主教的才有。

 2)不专一敬拜——天主教徒把崇拜和敬礼分三等级,最高的敬拜是归给上帝和耶稣基督的;次等的,归给圣母玛利亚;最低等的是对圣人的敬礼。圣经故然没有三种敬拜之分;而且神只容许人对祂自己敬拜﹕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出廿3- 4)可见信徒不应该在神以外有任何敬拜对象,只能专一地敬拜祂。 「神是忌邪的神」,祂必「追讨他的罪」(出廿5)。

 3)跪拜——虽然天主教对这三层次的敬拜有不同名字和程度,但是,圣经对偶像崇拜的定义是「跪拜」﹕「不可跪拜那些像」(出廿5)。虽然天主教徒说这不过是睹物思人,以像为媒介去默想,但他们不能否认是下跪在这些圣母和圣人的像面前(正如前文所引用《玫瑰经九日敬礼》的话),这样的下跪正是十诫所禁止的。同一个原因,基督徒不下跪在任何人或像之前。

 乃缦得以利沙的医治以后,他要求神饶恕他,说﹕「我主人进临门庙叩拜的时候,我用手搀他在临门庙,我也屈身。我在临门庙屈身的这事,愿耶和华饶恕我。」(王下五18)可见乃缦并非一心去拜临门庙的偶像,但这个屈身的动作已经是罪恶,需要神饶恕。

 4)祈祷——天主教虽然认为圣母和圣人是代求者,无论他们怎样讲,他们不可能否认,他们实在是向圣母和圣人祈祷。 (a)从逻辑上,基督徒不向任何活人或已死的人祈祷,因为这些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他们不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只有神才是)。如果我们向任何人祈祷,就表示我们认为这人与神同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所以当天主教徒向圣人、圣母、守卫天使祈祷,他们实在是「拜」他们。 (b)耶稣在主祷文中示范,祈祷的对象是「我们在天上的父」(太六9),可见祈祷是有一定的对象。 (c)我们不必向圣母、圣人、天使祈祷,因为「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二5)圣经不是说,耶稣只是中保之一;也没有说,我们最好请他人作我们和神之间的中间人,「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d)信徒当然可以,也应该,互相代求,但那是指在世上的信徒。圣经从没有暗示我们可以要求已死的信徒为我们祈祷,因为新旧约圣经,一向禁止信徒和已经的人来往。 (申十八11

 顺便一提,天主教徒除了对圣母玛利亚和诸圣人敬礼和祈祷之外,他们也对「守护天使」( Guardian angel )祈祷。[81]如果我们不应该向人跪拜或祈祷,当然也不应该向天使跪拜或祈祷。敬拜天使还有一个危险,天使有善良的和邪恶的两种,邪恶的就是魔鬼,而且难以区分,因为「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4 ),拜邪恶天使,就是拜魔鬼。使徒约翰曾在一位光明天使脚前俯伏敬拜,被天使阻止说﹕「千万不可……你要敬拜神。」(启廿二9)可见,即使光明天使,我们也不应该跪拜。

 

(四)玫瑰经( Rosary

 天主教徒对祈祷很感兴趣的,他们有很多流行的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主经(基督徒称之为主祷文)和玫瑰经。主祷文故然来自圣经,但玫瑰经却另有来源。

 玫瑰经起源于中世纪天主教徒所得的异像。首先是玛利亚手拿念珠,向十三世纪的圣道明 ( St. Dominic )显现,授予玫瑰经,并告诉他玫瑰经可以帮助罪人悔改。[82]据说,玛利亚答应那些热心背诵玫瑰经的人会获得特殊的保护、丰富的恩宠、能抵抗罪恶、不受灾难、从炼狱中救出、有资格获得永生、不至灭亡等等。[83]

 玫瑰经是一套默想和祈祷文,其中包括默想耶稣和玛利亚的事迹共15 个,例如圣母探亲、耶稣客西马利园祈祷、耶稣被钉十字架、耶稣升天、圣母升天等等。在默想每个事迹后,就背诵天主经一遍、圣母经十遍、光荣经一遍。当他们背诵的时候,手拿念珠,用以提醒自己背到那一段。我们看见神父和修女胸前都挂着一串念珠,坠着十字架的,就是为这个用的。可见天主教徒何等重视玫瑰经。

首先,玫瑰经的来源本有问题,因为圣经没有根据,异像不可成为真理的基础。它还有一个问题,它正是圣经所说﹕「用许多重复的话」(太六6),并希望籍著背诵这些祈祷文(行为)赚取祝福,正「像外邦人一样」。

 

 

更正教和天主教的复合运动

 最近天主教和基督教中有一些人提倡复合。天主教自梵二之后,对基督教表现得比较温和和开放,让人以为天主教果真改变了。有些基督教的领袖如学园传道会( Campus Crusade )的白立德( Bill Bright) ,灵恩布道家罗拔臣( Pat Robertson )和国际监狱事工的寇尔森( Charles Colson ),跟天主教方面的人士,如纽约的大主教奥康纳( O'Connor )等等,发起对话。[84]葛培理布道团亦采取宽容的态度。这运动已经开始产生影响,甚至《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 Today )也说﹕「福音派应该为这努力鼓掌欢呼,为它所显出的进步而高兴。」另一方面[85],现在有一些天主教信徒对基督教的灵恩运动感兴趣,而一些基督徒也对天主教的灵修神学感兴趣,以至彼此好感日增。

 复合运动中,主要有1983年「基督教信义宗和天主教会对话」( Lutheran-Catholic Dialogue )和1994年的「福音派与天主教联合」( Evangelicals and Catholics Together )两组人的会议,他们都联发表了声明。[86]

 「基督教信义宗和天主教会对话」[87]曾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彼此对称义(天主教称成义)的定义,因为这一点是十五世纪改教运动时最大的争论点,也是现在双方同意是最于难和解的题目。根据这个对话,表面上似乎彼此都同意,救恩只有来自耶稣的救赎,有罪的人要成为义人,只能凭信心接受救恩,而罪人借着上帝的赦罪,在祂面前成为义人。甚至报告表示﹕「有关成义的讨论……有高度的协议」;天主教亦承认救恩是白白的,「永远不能以任何功绩换取。」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天主的救恩在罪人的洗礼中,借圣神的行动赐予他们。」换言之,圣洗圣事仍然是人获得救恩的途径。

 此外,彼此也都同意,重生得救之后,信徒应该有一个新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人仍然有犯罪的倾向,所以仍然会犯罪。在此,天主教认为「他们必须在修和圣事中,接受天主在基督内的修和工作」,换言之,人信主之后的罪,亦是靠天主教教会的圣事才能解决。

 的确,天主教并没有否认救恩,但他们在救恩之外仍然加上了圣事。除非接受圣事,他们的「因信称义」也是无法实现的。如果再想,这些圣事只能在天主教教会进行,所以他们仍然是说﹕教会以外并无救恩。恐怕所谓「共识」,只不过是烟幕吧了。

 「福音派与天主教联合」的联合宣言包括几点﹕彼此的信仰实在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都相信耶稣是救主;都相信基督徒应该根据圣经而生活;彼此都希望全人类认识耶稣为救主;彼此也一同在不信的世人面前见证基督;彼此也能合作传福音;为社会道德、社会正义、人类幸福共同努力。当然,两者之间实在有相当的分歧,例如﹕圣经的权威;教会解释圣经的权威;圣事是恩典的象征,还是恩典的源头。在这几方面,双方仍须继续讨论,寻找答案。[88]

 没有人会反对,基督教和天主教可以在社会关怀上合作,正如一个基督徒可以和一个佛教徒一同在慈善事工上合作。但是二者的信仰差别太大,分歧的地方,是无法忽略的。所以,这个宣言并没有解决信仰分歧的问题,实在是言之无物。

 虽然两教复合现在仍然面对很多困难,但有一些基督教宗派,如圣公会,已经很拥护这个运动,所以它有可能发展为一个有声有色的运动,信仰纯正的基督徒不可不留意。

 

 

天主教是否异端?

笔者发现,今天在教会里,有人避免称天主教为异端,有人却勇敢直言。前者以美国基督徒居多,后者则多是中国教会中比较保守的,但也有美国基督徒坚持她是「 cult 」,至少是「 heresy 」。笔者猜测,原因有几个﹕她的错误不及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东方闪电之多;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正教是从她分出来的);我们不敢肯定她里面没有得救的人;复合运动的影响。

 但是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因为异端一词没有统一定义,所以各人按自己的意见决定。如果根据我们的定义,任何宗教系统在救恩观上有错,在圣经以外另有权威,她应该被算为异端(请参见「异端定义」文)。那么,天主教当然是异端。 

 

 

结论

 笔者非常同意护教学家安克伯( John Ankerberg )的评论﹕今天的天主教就是当日新约圣经中那些主张守律法和割礼的犹太人。他们并不反对救恩来自基督,不过,他们觉得光是信耶稣不足够,还需要加添其他事情。[89]但愿在她里面的信徒,不会因此得不着救恩。

 

 

 



[a] 两个英文字, Deutero - canonical booksApocrypha中文都翻译为「次经」。[b] 此处七卷书的中文译名以天主教圣经为准。[c] 四旬期乃复活节前四十日,天主教徒需要克苦、守斋、对穷人施舍,以补赔自己的罪恶。



[1] 累尼克著,郑英华译,《基督教史略》 (香港﹕证道出版社, 1964 p. 71-7276-78[2]同上,第十一章。[3]同上,第十三章。[4]John H. Leith, Creeds of the Churches: A Reader in Christian Doctrine from the Bible to the Present , 3 rd ed.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82), p.440-442. [5]Alfred McBride, Essentials of the Faith: A Guide to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p. 9-15. [6]《天主教教理》(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97), p.28 [7]同上, p.1980 [8]傅文辉,《天主教基督教促膝谈心》(台北﹕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社,民国81年), p.3 [9]Alan 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Ann Arbor, MI: Charis Servant Publications), p. 16-19. [10] 天主教教理, p. 24-30 。 [11]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31. [12]Ibid., p. 21. [13]Ibid., p. 30-31 [14] James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1995), p. 301. [15]Ibid., p. 2 74 . [16] 「加尔文神学——启示论」(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calvinism/calvin_on_revelation.html [17]《天主教教理》, p. 297 。 [18] 同上, p . 2 89-311[19] 同上, p . 311-19[20] 同上, p . 320-43[21] 同上, p . 337-39[22] 同上, p . 333[23] 同上, p . 337[24] 同上, p . 344-56[25]John Ankerberg and John Weldon, Protestant & Catholics: Do They Now Agre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95) , p. 89. [26]Ibid., p. 92. [27]Father Lovasik, The Seven Sacraments (New York, N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p. 10-12. [28]《天主教教理》, p . 347-49[29] 同上, p . 360-68[30] 同上, p . 369-84[31] 同上, p . 375[32] 同上, p . 376[33] 同上, p . 384-99[34] Lovasik, The Seven Sacraments , p . 4-5. [35] 《新答客问》( http://jesus.cirs.org.hk/archive_book_show.asp?id=29#p3 [36] 《天主教教理》, p. 333. [37]  傅文辉,《天主教基督教促膝谈心》, p. 77 -84 . [38] 同上 , p. 90-91. [39]同上, p. 97-99. [40]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 129. [41]傅文辉,《天主教基督教促膝谈心》, p. 99-103. [42]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 133-35. [43]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238. [44]《天主教教理》, p. 250 。[45]Ankerberg,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 p. 108-09. [46] 《天主教教理》, p. 248-250 [47]傅文辉,《天主教基督教促膝谈心》, p. 224-45 [48]Ankerberg, Protestants & Catholics , p. 111-12. [49] 《天主教教理》, p. 356 -60 . [50]Ankerberg & Weldon, Protestant & Catholics , p. 103. [51]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74-76. [52]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105. [53]安克伯、韦尔登合着,逸萍译,《天主教的真相》 (香港﹕天道书楼,1998) , p.36 [54]Ankerberg, Protestant and Catholics, p. 99. [55] 《天主教教理》, p. 202-03. [56]  同上, p. 207-09. [57]  同上, p. 209- 10 . [58] 《新答客问》( http://jesus.cirs.org.hk/archive_book_show.asp?id=29#p3 [59] 安克伯、韦尔登合着,《天主教的真相》, p.33-35 ;也见《天主教教理》恩典,页465-68;救恩,;和好,页359-60;重生;称义,页463-65[60] 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159. [61]天主教圣经(思高译本), p.1995. [62]James R. White , The Roman Catholic Controversy (Minneapolis, NM: 1996), p. 121. [63]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 252-54. [64]Ibid., p. 233 -36 . [65] http://www.cnn.com/2007/US/07/16/church.abuse.ap/index.html (July 16, 2007) [66]Lawrence Lovasik, Mary my Mother (New York, N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1978) . [67]天主教圣经(思高译本), p. 1993-94. [68] 嘉禄V .雷熙着,黑幼龙译,《玫瑰经九日敬礼》 ,(香港教区)p . 48-49 [69] 同上, p . 49 [70]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361-62. [71]Champlin, p. 19. [72]Schreck, The Essential Catholic Catechism , p. 360. [73]Ibid., p. 360. [74]Father Lovasik, Mary My Mother (New York, N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1978), p. 31. [75]《玫瑰经九日敬礼》, p.9 -10[76]傅文辉,《天主教基督教促膝谈心》, p. 273-79. [77] 王永信等合着,《明白真道》(P etaluma, CA:美国中信出版社,2000 , p. 281-82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222-223, 378.  [78]“A Step-by-Step Guide to Sainthood” (from the Catholic Almanac) from Newsweek , September 22, 1997, p. 36. [79] McCarth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Rome , p. 194-95 . [80]王永信等合着,《明白真道, p. 282. [81] Father Lovasik , My First Catechism (New York, N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1983), p. 25. [82]Father Lovasik, SVD, The Holy Rosary (Catholic Book Publishing CO, 1980), p. 2-5. [83]嘉禄V .雷熙着,《玫瑰经九日敬礼》 ,p . 7-8[84]Ankerberg & Weldon, Protestant & Catholics , p. 134. [85] I bid., p. 159. [86]Ibid., p. 234. [87] 《香港公教报》291229132914期。 ( http://www.cathlinks.org/j-just.html ) [88] Evangelicals & Catholics Together , ( http://www.firstthings.com/ftissues/ft9405/mission.html ) [89]Ankerberg & Weldon, Protestant & Catholics , p. 173.

 

 

回《为真道争辩》主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