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道争辩》中册
第二十五章
一贯道
张逸萍
今天的西方人仕喜欢高唱﹕「所有宗教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很多不认真的人,也会随随便便的说﹕「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为善的」。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贯道早将这个理念带到高峰,他们认为世界有五个宗教(儒、释、道、耶、回)是同源合一的,教义可以划上等号。一贯道称,她乃上天所降之大道,其历史渊源和道统,承袭自远古的伏羲氏,乃历代圣神运用心法,日渐阐明的同一宝藏。
历史
教义
(二)人观
一贯道认为,天地初开的时候,人类是没有礼教的野蛮人,所以无极老母派了「九十六亿原灵(或作原子)」来改善世界。但想不到,世界不单没有被改善,反使老母失去了这一批原灵。由于原灵们被世人同化,于是老母决定下降天道,分三批拯救这些原灵。因此,根据一贯道的说法,人的来源有二﹕下凡的原灵和无礼教的野蛮人。一贯道的本来的教义是说,只有这些原灵才可以得救,但现在却主张人行善即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0]
(三)经典[11]
一贯道既然主张五教合一;所以,五教的经典都是他们的经典﹕
道﹕《道德经》,《庄子》
佛﹕《金刚经》,《六祖坛经》,《般若心经》等
回﹕《可兰经》
耶﹕《圣经》
(四)拯救观
(1)三期末劫[12]
第一期﹕「青阳劫期」。从盘古到周文王,以道教为主,由燃灯古佛掌天盘、伏羲氏掌道盘、瑶池金母则负责末后收圆,救二亿原灵。
(2)得救三宝[13]
2 。授合同——
「合同」是左、右手互按相抱的手势,象征孩子回到无极老母那里。
(3)三曹普渡[15]
笔者在网路上,读到一个网版,一位离开了一贯道的人说﹕「家父跟我一样,亦是一贯道道亲。有一次,家父病危,紧急送入医院手术,手术完后,从鬼门关前走过、有感而发的父亲,跟我们说:『…孩子们,神权不可相信,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比较实在。你如果不好好修,将来临死就准备面临恶境往恶道去,人在临死时的恶境现前,真的很可怕。我是从鬼门关走过的人,我知道面临死亡的可怕,如果你要信仰神权,那你就要面对你将来临死时的没有人救你的恶境…』」[17]可惜,此人后来转向佛教。但是基督徒清楚知道,真正能救你出死入生的,只有耶稣基督,不是一贯道,也不是佛教。愿弟兄姐妹们努力传扬福音,抢救灵魂。
传教策略[18]
一贯道和基督教
一贯道表示,他们的宗旨是﹕敬天地,礼神明,爱国忠事,敦品崇礼;孝父母,重师尊,信朋友,和乡邻;改恶向善,讲明五伦八德;阐发五教圣人之奥旨,恪尊四维纲常之古礼;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启发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冀世界为大同。[22]
2
。道﹕抱天守一,修心练性,善良心(太上老君)
3
。佛﹕万法归一,明心见性,慈悲心(释迦牟尼)
4
。回﹕清真返一,坚心定性,恻隐心(穆罕默德)
5
。耶﹕默祷亲一,洗心移性,博爱心(耶稣基督)[23]
一贯道虽然似乎能接纳各种宗教,但他们仍然表示,需要一些特点来辨别正教。这些特点是﹕
有趣的是,不单基督教认为一贯道和自己毫不「一贯」,把基督教扯进一贯道,实在是挂羊头卖狗肉。甚至正统佛教人仕亦批评她「毁佛」。根据一位佛教徒,一贯道所出版的书,都是贬低佛陀或菩萨之言,窜改佛教的经典或历史,甚至随便窜改任何人的经典,所以它说,基督耶稣也会游地狱,穆罕默德也会向老母领旨。[32]在网路上搜寻一下,你会发现,攻击一贯道最出力的是佛教徒!
结论
[1]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台北﹕校园书房, 2000年), p.25-26 。[2]同上,
p.28-33 。[3]同上,
p.34-35 。[4]同上,
p.35-37 。[5]同上,
p.35-39 。[6]同上,前言。[7]吴宗文,「一贯道」,《明白真道》
( Petaluma, CA ﹕中信), p. 99-100。[8]
《佛网》(
www.buddhanet.com.t w /gem/ggz-295.htm
Nov 2005 )。[9]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45-49 。[10]同上,
p.49-53 。[11]吴宗文,「一贯道」,,
p. 104-05。[12]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53-57 。[13]同上,
p.60-63 。[14]
《佛网》(
www.buddhanet.com.tw/gem/ggz-295.htm
Nov 2005
)。[15]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57-59 。[16]王光赐,《一贯道的拯救论》
(台北﹕橄榄基金会, 1996 ), p.41 。[17]
《佛网》(
www.buddhanet.com.tw/gem/ggz-295.htm
)Nov 2005。[18]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67-71 。[19]同上,
p. 70。[20]
《佛网》(
www.buddhanet.com.tw/gem/ggz-295.htm
Nov 2005. )。[21]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83-88 。[22]
“一贯道”,《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 %
80%E8%B2%AB %E9%81%93 )。[23]王瑞珍著,《第三只眼看一贯道》
, p.66 ;引自﹕一贯道在《性理题释》第六章〈道与教的差别〉中的解释( 《佛网》,
www.buddhanet.com .tw/gem/ggz-295.htm
Nov 2005
)[24]《认识一贯道》
(台北﹕慈声桥,民国97年), p. 14-15 。[25]同上,
p. 70-77 。[26]同上,
p. 80-81 。[27]同上,
p. 83 。[28]同上,
p. 83-84 。[29]同上,
p. 154 。[30]同上,
p. 89 。[31]同上,
p. 15 。[32]「奇摩知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 ? qid=1305092605121
, Nov 2005
)。[33]《认识一贯道》,
p. 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