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三十章
儒家思想
张逸萍
孔子学说,或儒家思想,不但对中国人影响深远,而且也影响着很多其他亚洲国家。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德教育者,学说被后来的君王所采纳推崇,他也被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孟子、荀子等;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诗经》等。[1]
中国人,只要稍微受过教育,总不会对孔子儒家学说陌生,所以学说的内容想没有需要详细介绍,所以现在只从基督教角度讨论。
普通恩典
儒家经典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注重伦理道德,所以读论孟,时而给人读箴言的感觉。中外学者都很喜欢说﹕圣经的最高道德准则是耶稣讲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七12),他们称之为黄金律。他们也表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常接近的教导,他们称之为银子律,因为它似乎是黄金律的反面表达方式。
孔子代表性的教导之一是「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一些最基本的、放诸海而皆准的美德。举个例,很多人都同意,「仁」和圣经的「爱」很相似。《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讲的仁就是博爱。
《论语.雍也》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让别人也能得到;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可见儒家的仁就是善待别人,和圣经的「爱人如己」(太十九19)很接近。
儒家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教导﹕「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指出一些基本人际关系,给社会一些基本的秩序。《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简单说来,无论人站在什么角色,就有他应该尽的本份,然后社会人际关系才能和谐。很多人也观察到,圣经里面也有相似的人际关系教导,例﹕官长和他人(罗十三3)、父子(弗六1-4
)、夫妇(弗五21-31
)。
儒家还有很多其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理想。例如《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天下人都公义、讲信用、保持和睦、没有盗窃、人人尽力、人人亲爱自己的家人、然后亲爱众人、男女都有家可归、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人养护,于是社会安定。这岂不是古今中外所有社会、所有政治家和哲学家的理想?
儒家还谈到各方面的人生智慧。例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都是很合圣经、又合常理的观念。
所以,学者们都同意,中国人的传统道德和家庭观念与圣经很接近。我们可以总论说,儒家得着了上帝所赐的「普通恩典」(
common grace
)。从道德角度来讲,普通恩典的意思就是﹕上帝给人一种分辨善恶是非的本能,良心也。圣经说﹕「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二15)同样地,我们也看见各文化中有某程度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的准则、对家庭婚姻的约制,免得人人互相吞吃,天下大乱,生灵涂碳。但在这方面,中国人似乎得天独厚。上帝赐我们这样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感谢祂。
普通启示
儒家认为,礼仪乃是维系人与人、甚至人与其他层面的办法,所以儒家重视三祭:祭天、祭祖先、祭圣贤。后来,祭天成为君王的专利。事实上,
「儒」从前就是国家所设立,专门负责祭祀的人士。[2]儒家所祭的「天」是什么呢?
儒家的天,是一个掌管人类命运的力量,《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天也是一个叫宇宙万物运行不息、默默无声的自然律,《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3];它更是一个罚恶赏善的更高层面,《增广贤文》﹕「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天眼恢恢,疏而不漏。……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论语.八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事实上,学者们对「天」的意义,没有统一的见解。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本能,让人在心底深处,知道神存在,知道冥冥中有一个主宰。神学家称之为「普通启示」(
general revelation
),就是圣经所讲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 (罗一19-20)
仍有不足
儒家虽然得着普通启示和普通恩典,但因没有特别启示(圣经),所以不认识真神、不明白救恩、人亦不能因此得救。不但如此,儒家思想仍有很多不合圣经之处。例如﹕
1。人性本善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苟不教,性乃迁。」意思就是说,人生而良善,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影响而改变。但是圣经说﹕因为亚当犯罪,我们都成为罪人(罗五12-19;诗五十一5),所以我们需要重生得救,得着新生命,才能行善。
2。靠自己行善
既然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也相信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行善。《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就是﹕仁就在你自己的身心上,并不是靠外来的。但圣经说﹕「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七18)
3。注重外表
儒家有很多礼仪,表达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例如,父母死,需要居丧三年,而且还要「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礼记.三年问》)可见儒家很注重外表功夫,以至不明白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结果后世有雇人代为哭丧的陋习。圣经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箴四23
)
4。祭祖问题
孔子着重孝道,无可非议,却推动了中国人祭祖的风俗。但圣经告诉我们,人死后不能再和活人来往(参﹕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路十六19-31〕),圣经还告诉我们不可敬拜其他人(太四10,徒十25
-26),甚至不可拜天使(启十九10-11)。祭祖表面上只似乎只是为了「慎终追远」,但因相信人死后变鬼,进而拜鬼魂,求福避祸,最终流于交鬼邪术。
5。原始冥想
儒家也有一套修炼的方法,不像佛家和道家,它比较入世,他们将正常生活、道德修养和炼功融合在一起。至于修炼方面,以守静、心斋、坐忘为代表。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久、神气合一、进入纯清境界。他们没有一套精心制作的冥想办法,不如印度教或新纪元运动,也许可以说是相当原始的静坐。[4]
儒家?儒教?
儒家是否宗教,向来有争论。笔者认为首要原因是「宗教」一词并无统一定义,所以大家按着个人见解和喜好去决定。
从上边的讨论可见,孔子学说的内容主要是哲学、道德、礼仪,至于宗教方面,非常原始,非常简单。 《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孔子比较像一个不可知论者。儒家观念中的「天」也不是一个扎实的观念,比较像哲学名词,多于宗教观念。
所以笔者认为,儒家应该算是哲学。最可惜的是,后来儒释道合拼,演变成一大堆偶像和迷信,孔子也被封神、被跪拜,所以被称儒教或孔教。与其争论儒家是否宗教,不如努力向自己的同胞传福音,帮助他们从迷信和偶像中释放出来。
[1]
田小飞,《知道点中国哲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页48。[2]
同上,页105。[3]
见「先秦儒家文献中的“天”——兼论蒙文通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
」(
https://www.douban.com/note/576548985/?_i=9310275qLo3Zhi
)的解释。[4]田小飞,《知道点中国哲学》,页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