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三十八章
心理学(上)主要学派
张逸萍
心理学大概有一百年历史,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到西方教会,然后又于二三十年前,进到中国教会。非常可惜,中国基督徒默然接受,毫不批判。笔者遇见不少中国基督徒,甚至牧者,不自觉地误以为心理学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
所以希望当读者们读完这三篇文章之后,最低限度不会做糊涂人。
请记得,心理学绝对不是基督教的信仰,不接受心理学的人,我们不能叫做异端,也不是「次等」的基督徒。反之,心理学是基督教以外的哲理,基督徒应该小心翼翼,按照圣经来批判它。
基督教只有一个权威,就是圣经。如果任何人认为心理学也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他是在圣经外另有权威,虽然不能马上被算为异端,但最低限度,这是一个危险的方向。无论如何,教会不应该压制任何反对和批判心理学的言论。
其次,有一点必须先澄清﹕心理学不等于辅导,辅导是可以基于圣经的。当本文讲到心理学时,指的是世俗心理学家们的理论,世俗人士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治疗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心理学学派很多,但若要指出其中比较重要、影响力比较大的,有﹕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的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
)、容格(
Carl Jung
)的分析心理学(
Analytical Psychology
)
、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m
)
、人本主义心理学(
Humanistic psychology
)中有名的如罗杰斯(
Carl Rogers
)和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
、埃利斯(
Albert Ellis
)的认知治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
、存在主义心理学(
Existential psychology
)
、超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等等。
本文先介绍其中比较不直接与新纪元运动有关的学派;然后请见「心理学(中)和新纪元运动」介绍其他比较接近新纪元的学派;最后,请读「心理学(下)和教会」文,进一步讨论心理学和教会的问题。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佛洛伊德被誉为心理治疗之父,他有一些臭名昭著的理论。其中一个代表性理论是恋母杀父狂(
Oedipus complex
),他说,每一个男孩都爱上自己的母亲,希望和她性交,但因知道父亲是他的对手,所以想杀掉父亲。对女孩来说,她发现男孩有一个突出的性器官,而自己只有一个洞(这理论叫做阳具妒Penis
Envy )
,所以,她罪怪她的母亲使她这样,于是产生敌意,把爱转移到父亲身上,因为他有那个美好的器官,所以她愿意和他性交。还有一个同来的理论,叫婴儿性欲(
infantile sexuality
),说人的问题在于他婴儿时的性欲未得满足。
今天人都以这些理论为笑话闹剧,佛洛伊德被视为色情狂,他也被公认为性革命倡导人之一。事实上,有头脑的人不必凭圣经批判,只单凭常理,就应该丢掉它。
今天的佛洛伊德派没有那么注重婴儿性欲的问题,但仍强调童年影响人的长成过程——佛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
psychic determinism
)说﹕在我们最早的五六年中,这些力量塑造我们。当我们从一个心理阶段到达另一个性心理阶段,我们的心理受到我们身边的人物所影响,尤其是我们的父母,这些影响深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我们之所以变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无意识主宰我们整个生命。
事实上,佛洛伊德相信无意识(unconscious)比正常意识更能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决定人所做的一切。那么,无意识岂不是佛洛伊德派理论的基础?甚至是大部分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可惜,直到今天,潜意识和无意识仍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有一些学派甚至不同意无意识和潜意识这观念,或者认它没有意义。
既然人的问题是往日经历的结果,而其影响又深藏在人的无意识里,所以今天治疗员,仍然回到人的童年或者往日的经历去,寻找当事人所受的创伤,其中有一些还使用催眠术帮助。
今天华人教会中流行的「原生家庭探讨」「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
「深度心理学」等等,就是从这个理论一脉相承而来的。即使不使用催眠术,这个理论不但叫基督徒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又叫人感到无望、自怜、不能忘记过往,甚至破坏家庭。请见「心理学(下)和教会」文的讨论。
佛洛伊德工作的早期,使用催眠术和可卡因(
cocaine
);后来他放弃催眠术,改用自由联想(
free association
)和解梦(
dream analysis
)。他认为是发掘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法。自由联想乃心理分析的中心活动,使病人展现他的思想生活和他的梦。借这样无拘束的语言表达,和梦的描写,病人可以向分析者透露自己的无意识,而治疗者就能深入明白病人的精神状况。
虽然今天的心理学家不会使用可卡因,因为已经不合法,但是,催眠和解梦等类新纪元做法,却仍然流行在心理治疗中。
佛洛伊德还有一个似乎无伤大雅的理论,他把人性分为三个部分﹕以德(
id
)、自我(
ego
)、超我(
superego
)。以德的冲动主要是性欲和侵略性本能,但自我和超我有约束能力,于是构成推动的力量,影响大部分的行为。这样的划分,根本是普通常理,不过他加上特殊名词为装饰而已。
但是根据佛洛伊德,焦虑紧张是约束「性欲和侵略性本能」的结果。佛洛伊德认为道德乃是心理毛病;道德妨碍人本能生理需要,要求莫须有的牺牲。所以,他鼓励人要摆脱约束,去满足自己本能的需要。
罗杰斯(
Carl Rogers
)
有没有听说有一类心理治疗员不指导案主,只花时间聆听案主陈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罗杰斯的「非指示自导法」(
non-directive
)或者「案主中心治疗」(
Client-Centered Therapy
)。治疗员不指导当事人,不影响他,只跟他谈话,在对话中以支持的观点加以叙述。例如当事人说明最近某件事很困扰他的生活,治疗员在一旁的重复所讲出的感受,再以肯定支持,最后由当事人自己去找寻答案、解决方法。
笔者不禁问﹕如果辅导员不指导人,不提供答案,何必支付治疗费用?不如独自把问题想清楚,或者请教于一位自己能信任的前辈,不是更有意义吗?另一方面,辅导员很难不影响当事人。再者,当基督徒辅导别人,怎能不凭圣经原则去劝导?怎么能不以基督为中心?以案主为中心,对人有益吗?
为什么罗杰斯有这样的治疗法?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有力量朝着光明积极的一方生长。罗杰斯自己也发明了一个「自我理论」(
self theory
),这个理论假设每一个人都有改变的能力,都在某程度上自由,可以自我指导和成长。他相信天然人的内心是健康和整全的,也许这是罗杰斯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除了强调人性本善之外,他认为人应该由自己去决定价值观,而不必盲目接受环境或传统给他的价值观。他推动所谓「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就是实践他的自我观念,换言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事实上,强调自主自治,反抗传统道德,是很多心理学家共有的特征。
于是我们看见,他赞成婚前和婚外性行为,他又高举他开放式婚姻(
open marriage
,即夫妇二人同意,可以公开另有性对象),他也认为色情文学无害。至于毒品,罗杰斯认为我们应该多加研究,为人提供更多的资料,让他们做个明智的选择。
他在《成为伙伴﹕婚姻和其另类》 (Becoming
Partners)表达了他对非传统(甚至不合法的)婚姻观和其他类似的主张,包括同居、通奸、淫荡猥亵等。
罗杰斯的「价值重申」(
value clarification
)主张也影响了教育界,他教导孩子们以内在的(自己想出来的,也是间接被老师和领导人所影响的)价值观来代替外在的(例如来自父母、传统、宗教的)价值观,结果就是道德败亡。
罗杰斯自称发现了三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聆听。他指出人实在需要被聆听,因为一些难以忍受的事情,如果有人愿意聆听,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忍受。这一点我们需要专家告诉我们吗?圣经和常理不是早已告诉我们了吗?第二个重要原则是「真实」(
to be real
),但是他的「真实」还附带一点,就是「无条件的自我敬重」(
unconditional self -regard
),这只是自高自大和自我中心的另一种委婉说法。基督徒怎么可以无条件(也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认定自己是好的?若是这样,基督徒还会自省?还会对付罪?这样的态度,只能叫基督徒灵命愈来愈衰弱,和神的距离愈来愈远。第三个重要原则是「人和人之间的爱」,但这只是一种有限的人的爱,并不包括神的爱,也没有爱神这一回事,所以最后只不过是自爱。
罗杰斯不单否认传统道德,最后他也参与通灵活动、玩碟仙、甚至参加召魂术。而他晚年的思想也渐渐接近新纪元,他预言将来的人类,不但对道德开放,更对变异意识状态(冥想)、灵异现象、神秘宗教的观点感兴趣。笔者恐怕罗杰斯的「将来」就是今天。
弗罗姆(
Eric Fromm
)
心理学或心理治疗的派系繁多,但有一位心理学家,虽然不是顶有名,却必须一提,因为他的理论十分影响教会的教导、基督徒的思想、甚至圣经解释。这位心理学家就是弗罗姆。
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上帝只是代表「至善至美」的一个符号,他和佛洛伊德一样,觉得相信有神是一种幼稚行为。他相信人必须自爱、自信、自我接纳,以发挥自己的潜能。
他发明了「无条件的爱」这一句话,他说﹕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有赖于孩子的表现,但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孩子不必有好行为,也可以赢得她的爱。很多基督徒都以为「无条件的爱」一词来自圣经,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无条件的爱」乃来自心理学!诚然,神爱人并不是因为人有什么好处,「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
)这也是一般基督徒使用「无条件的爱」的意思。
那么有人问﹕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
」(约三16
)呢?不是说祂爱所有人类吗?这正是让我们思想的机会,圣经继续说﹕「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三18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三36
)无条件的爱?事实上,还有很多类似的经文,例如﹕「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约十四21
)任何对圣经稍有认识的基督徒,都可以举一反三。
说到底,罪是必须对付的。神爱我们,所以钉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解决罪的问题。我们得到救恩之后,祂要求我们长进,生活圣洁。圣经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4-15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但圣经并不停在这里,继续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8-
10 )
所以,「无条件」可不是形容神的爱最佳的形容词。
今天教会内还渗入了弗罗姆其他教导,因为他非常成功地引用圣经,所以很多基督徒还以为是圣经的道理。他说,如果「爱人如己」是一种美德,爱自己也必然是美德,不是坏事,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当圣经说「爱人如己」,乃暗示人必须尊重自己的完整和独特。所以尊重、爱和了解他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没有爱和了解的。因此自爱和爱人是不能分开的。
可惜这又是一个错误的释经,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廿二37-40
)请留意,耶稣只给人两条命令﹕第一,爱神;第二,爱人,怎样爱呢?好像爱自己一样。耶稣没有第三条诫命,没有爱自己的诫命。圣经从来没有命令人去爱自己,因为人定会爱自己,不必提醒,只有爱神和爱人,才需要提醒。
埃利斯(
Albert Ellis
)
今天佛洛伊德的理论已经落伍,埃利斯的「论理情绪行为治疗法」
(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简称REBT
)是今天最流行的了。埃利斯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他们的错误察觉和错误的认知,又因对这些错误察觉和认知,而产生感情的反应,结果他们习惯有不健全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个治疗法需要反抗案主「不合理性的信念」
,强调「深度人生哲理上的改变。
下面是埃利斯的REBT的一个简短概要﹕
(
A
)「引发经历」
,埃利斯在这一点所用的其他字眼有﹕「活动」、「行动」、或者「发动者」 。
(
B
)「个人的信念系统」。包括「不合理性的信念」和「合理性的信念」。
(
C
)「情绪后果」,「合理性的后果」或是「不合理性的后果」。
(
D
)「反抗不合理性的信念」。治疗员对抗案主的「不合理性信念」,然后指导案主反抗自己的「不合理性的信念」。
(
E
)「效果」,也叫「作用效果」,有「认知效果」和「行为效果」。
埃利斯解释说﹕环境(
A
)的本身不会引起「不健全效果」(
C
),但是人的「不合理性信念」(
B
)引起自己的痛苦情绪。所以,他需要把他的思想较正,「反抗」(
D
)他的「不合理性的信念」(
B
),代以「合理性的信念」(
B
)。这样的过程是为了带来「认知效果」和「行为效果」(
E
)。
这个理论不但合圣经,又合常理,但在基督徒热烈地支持它之前,基督徒必须问﹕「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埃利斯是一个公开的无神论者,他屡次在写作中坚持说﹕相信神是「不合理性的信念」。在他的书《反对宗教》(
The Case Against Religion
)中,埃利斯宣称,大部分有组织的宗教的精华是自虐狂和消除内疚的手续,虔诚的人借此允许自己去享受人生。他又说,宗教和自虐狂,二者都是精神病。一个有虔诚信仰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坚强和独立自主的人。
埃利斯还有一本很触目的书,叫做《性无罪》
(Sex Without Guilt in the 21st Century)
。他在书中表示,婚前性行为有好处,也有坏处,但他认为,那些所谓害处不值得担心,所以他说﹕既然大部分有知识有教育的人,不再视婚前性行为为罪恶,我们不必再为此内疚。他也认为婚外性行为,有好处、也有坏处,可是他看见的是益多害少,所以他的结论是﹕今天的有识之士不再认为通奸本是邪恶的罪恶,不会感到很大的内疚,或完全没有内疚。
另一方面,我们并不需要埃利斯去教导我们,基督徒都能知道,情绪和行为是彰显内心(信念)的,因为圣经老早这样告诉我们﹕「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四23
)「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能污秽人。」(可七21-
23
)「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十二34-35
)
基督徒也应该同意﹕圣经原则就是「合理的信念」,我们的心思意念都应以圣经校正。如果我们采取埃利斯的人生哲学,认同他决定什么是合理和不合理信念的原则,那就正是圣经所讲的﹕「心地昏昧……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 (弗四18- 19)
心理学的不良影响
从上边的介绍可见﹕因为心理学的基本前设于圣经大异,所以我们看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不良果子。总概心理学对社会人士的一般性影响有﹕
(
1
)人性本善的前设
罗杰斯的案主中心治疗法和自我理论,正是人性本善的最好例子。马斯洛也对人有绝对的信心,他相信,人的本性并不邪恶,如果人有不良表现,那是他在挫折之下的反应。佛洛伊以德似乎没有正面肯定人性本善,但今天的佛洛伊德派心理辅导把人的问题都推到环境(如父母、或童年经验)头上,如果人要解决他的问题,就先要找出谁曾经伤害他。这也是人性本善的另一个表达方式。
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学派都有「人性本善」的前设。当然,非基督徒不能明白人有罪这一回事,我们不能怪责他们。但这却影响了基督徒心理辅导们也不多提及罪。可是,这又怎样解决人的问题?尤有什者,教会讲台因为被心理学污染,也不多愿意谈到罪。
(
2
)提倡自我主义
有谁没有听过自爱、自尊、自信(
self-love, self-esteem
)、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等名堂?这些观念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常见字眼,罗杰斯和马斯洛都经常使用,它们更是充斥于今天的流行心理学里。不但很多非基督徒把这些态度当作美德,很多基督徒也不知底里地误以这些为是圣经教导。但这样,人就成为自己世界的中心,而上帝却被推到一旁去,我们也看见很多基督徒无法接受圣经中「舍己」的观念。
我们必须也留意,这些自我这个、自我那个,也是新纪元思想!事实上,客观研究早已证实理论没有效用,不过因为它们迎合人性,所以它仍然在社会上和教会中流行。请看「心理学(中)和新纪元运动」和「心理学(下)和教会」文。
(
3
)藐视传统道德
人若自我中心,他不会尊重上帝的道德律;人若以自己本性为善良,他会认定自己的道德观念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必然的后果就是藐视传统道德,或说,藐视圣经里的道德规范。所以,罗杰斯相信,为了达成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埃利斯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人的经验去决定道德法规。
总而言之,这是一般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者的道德观﹕道德是人自己决定的,必须对自己有好处,所以它是相对的。若仍需有所谓道德标准,是为了维持社会次序,不是为了将来有审判。基督徒怎能让心理学影响自己、污染教会呢?
(
4
)倡导性革命
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丢弃传统道德,居首的就在婚姻和性爱问题上彰显。佛洛伊德的婴儿性欲、阳具妒、恋母杀父狂等理论,叫人想到自己需要满足性欲,倡导了性革命。罗杰斯基本上反对所有传统婚姻性爱观念。埃利斯也是一位性学专家,他也认为婚前、婚外性行为有很多好处。至于其他心理学派,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虽然我们不能把性革命的责任完全推到心理学家的头上,但是他们有很大的责任。
心理治疗本以同性恋为病(圣经说它是罪),近年已经以它为另类性行为,并且不赞许治疗员帮助改变人的性倾向。你我今天不单看见家庭解瓦,也看见同性恋者走出壁橱、争取结婚权利,请记得这是心理学的功劳。
(5)
鼓励纵容孩子
这些自我主义的理论和宽松的道德观念,不但影响成人,也影响孩子,因为它们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教养孩童理论。史博嘉(
Benjamin Spock
)是儿童教养的权威,他首倡不要打孩子,又为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撒谎、欺骗、剽窃,寻找借口。
事实上,因为今天教养孩子的书籍都认为父母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自爱、自尊、自信,以至父母们似乎都担心自己对孩子管教太严,叫孩子成为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但是,任何留意美国孩童和青少年的各种问题,如成积下降、未婚怀孕、吸毒酗酒,都应该明白这些理论失败。基督徒父母们,请回到圣经去。
(
6
)精神决定论
佛洛伊德的精神决定论说﹕在我们最早的五六年中的经历,是塑造我们的力量。这理论现在已经流行如普通常理。今天华人教会中流行的「原生家庭探讨」「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等等,就是从这个理论一脉相承而来的。这个理论当然不合圣经,而且叫基督徒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叫人感到无望、自怜、不能忘记过往,甚至破坏家庭。再者,今天最新的研究也把它推翻了,新的研究趋势是从人的基因和生理着手。基督徒更应该明白,影响人的还有灵界的力量。请见「心理学(下)和教会」更详细的讨论。
(7)新纪元运动
现代心理学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影响,就是直接间接地在社会上推动新纪元运动,于是也把新纪元事物带到教会来。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新纪元技术,如冥想、催眠、观想、积极思想等等,或者新纪元思想哲理,如道德相对、自我主义、拒抗权威等等。事实上,基督徒新纪元研究员都同意,从前心理学和邪术早已结缘,今天又和新纪元运动界线难分。请见「心理学(中)和新纪元运动」文更详细的讨论。
参考文献
鲍谨博士夫妇合着,陈张逸萍译《心理学不合圣经》(Towaco
, NJ ﹕生命出版社,
2003) 。
张逸萍,
《写给在大学读心理学的基督徒》(
Penang
﹕正道资源,2017
)。 (免费下载﹕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college_psych/College_psych.pdf
)
「心理学理论」(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psychologists/main.htm
)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