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什麼是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張逸萍譯自﹕https://www.gotquestions.org/great-schism.html

 

 

東西方教會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就是十一世紀教會中出現的分裂。這種分離導致了後來稱為西方教會的“羅馬天主教”,以及後來被稱為東方教會的“希臘天主教”或“希臘東正教”。

為了更好地理解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調查歷史和其發生的背景。從四世紀起,教會有五位宗主教(patriarch)或領袖,每人管轄一個管轄區域或宗主教區(patriarchate)。這些宗主教區位於羅馬西部,是講拉丁語的;東安提阿,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和拜占庭(Byzantium),都講希臘語。

因為想要創造一個新的基督教帝國,並且由於羅馬受異教影響的程度,君士坦丁皇帝決定把帝國的首都遷往拜占庭(後來以他的名字,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大約在這個時候,在此次搬遷之後不久,日耳曼部落開始侵略整個歐洲。這次入侵使歐洲陷入了所謂的“黑暗時代”。經濟和政治動盪,地理距離和語言差異,造成裂痕,導致西方最終和東方隔閡。

因此,很少有西方神學家用希臘語講話,而是主要用拉丁語寫作和說話,這並不奇怪。他們沒有機會讀,也讀不到東方神學家的著作。正因如此,大部分西方神學都是建立在幾位重要的拉丁語神學家身上;而東方有許多希臘語神學家,不必追隨某位特定的神學家的教學。

希臘語的靈活性(其詞彙大約是拉丁文的十倍)使得文字更能表達和更深刻地表達。西方的讀寫能力低,導致神職人員主要以權威教導。這與東方的普遍教育和更多的大學,造成一個能讀寫的人口,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更多平信徒神學家在教會中活躍。

東西方差異越來越大,加劇了緊張局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分歧之一是,當西方有新的人得到福音時,他們不得不用拉丁語作為他們的禮儀和教會的語言,同時仰望羅馬的領導。另一方面,東方的傳教士則把聖經翻譯成人民的語言。當東方的新教會成熟後,他們就自治,在行政上與母教無關。在西方,羅馬開始要求所有的神職人員獨身;而在東方則保留了已婚的神職人員。

所以,雖然一般人認為東西方教會大分裂的原因和子的爭filioque controversy[1]以至方和西方主教相互排斥,其實那不過是爆發點。差異,分歧和距離為數百年來的大分裂奠定了基礎。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基本上是新教改革的“先驅”,其核心都因拒絕接受“羅馬至上”這不合聖經的觀念。

 

推薦閱讀Christian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by Earle Cairns






[1]「和子」(拉丁文, filioque)的爭論,是關乎「誰差遣聖靈來?」的問題,差遣聖靈的是父,還是父「和子」?希臘(東方)教會認為,差遣聖靈的只有父。可是,羅馬(西方)教會認為,父和子都有分差遣聖靈。

 

 

 

 


 

 

回「天主教」主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