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基督教佛教的比较

来世观

转载自:http://cclw.net/gospel/new/Christians%20Vs.%20Buddhists/htm/04.htm

 

 

基督教的天国

天国是在天上,圣经通常把天分成两部份来讲。从宇宙观的立场来看,天和地同为上帝所造,「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一1)。天是上帝用来置太阳、月亮、诸星辰之处,「于是上帝造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创一16-18)雨水是从天上落下,「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创七1113,八3)接近地球,天的空间处,也是众鸟飞翔活动之处。

再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来看,天不仅单是存有日月星辰而已。天的最高部份,不能用肉眼看到的最高属灵处,却有三一真神,众天使天军及诸圣徒在。「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垂听而赦免。」(王上八30)「忽然有的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说……」(路二13)「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十八10)

天也被称为「天国」(Kindom of God),或「上帝的国」,耶稣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七21)祂又警告尼哥底母说:「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约三5)由此可见,天国不是一个抽象名词,是人去世后可以进去之地。耶稣又用了许多比喻,说明天国与人类的关系,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好象面酵,好象宝贝藏在田里,……。(太十三313334)

当耶稣快要离世时,曾安慰祂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在我父家里,有许多住处,……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1-3)这个「地方」,便是基督徒的最后归宿处,它天上。使徒保罗把天上比作可以永住的房屋,「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五1)

耶稣曾由天上而来(道成肉身),因此,在复活后四十天,便又升到天上,以后还要再从天上来世界,,那时便是世界的末日了。「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一11)使徒彼得说:「那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彼前三22)论到耶稣再临时的光景,圣经说:「看哪,祂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祂,连刺祂的人也要看见祂,地上的万族都要因祂哀哭……。」(启一7)

基督教的天国,又称天堂,是一个纯粹属灵的境地。在天堂中,有三一真神,众天使,众信徒。基督徒去世后,去到天堂,都要身穿白衣,手拿棕树枝,在上面前歌颂祂(见启七910)。天堂里只有善的,没有恶的,撒但与污鬼,不能住在天堂。只有信耶稣的基督徒,因信耶稣而被称义,才能去到天堂,因此,在天堂中绝对没有外教徒。天堂中也无阶级之分,凡是信徒,不分男女老幼,都一律进去。

天堂中也没有男女嫁娶的婚姻生活(可十二25)。人去到那里后,得到永生,永远在天堂享乐、安息。圣经说:「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廿一4)基督教只讲到今世与天堂的那一世(来世),因此,在天堂的信徒,绝不会再有所谓投胎做人、或变成什么动物虫蚁等事发生,何况基督教也根本不信这些。天堂是单数,只有一个,它的位置与方向,圣经也未指出。因此,人不能妄测,只知是在天上,那一个最高的属灵境地。人是否能去天堂,全看他生前信仰耶稣虔诚与否而定。人死了后,任何活人为死者的追荐、代祷,都无助于他入天堂与否的资格。

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后,实际上,他已成了天国的国民,作上帝的祭司(启一6,五9);他的名字被记在生命册上(启三5);他的祷告可以升到天上(启八4),上帝的各种丰富应许,成为他可以承受的产业(启二7101126,三1221)。因此,基督徒在世活着时,实际上,已在享受永生的部份福乐了。

关于基督教天堂的实际具体情形,耶稣唯恐人徒生妄念,因此说得不多。至于在「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天堂部份光景,也不能全部照字意解释,不然,便会失去基督教天堂的崇高无比境界,而流入于通俗的思想了。例如启示录第五章六箭中,把耶稣描写成:「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上帝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如果在天堂的救主耶稣真是如此,岂非成了一种骇人听闻的事?耶稣那会如此?羔羊七角七眼,另有属灵意义的解释。因此,如用启示录来说明天堂光景时,应该特别小心才是。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人因有无明,所以最后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受苦不停,人如能除无明,自然不会再有生老病死,自然再也不会有轮回转世之苦了。佛教徒最怕这个轮回,因轮回有生死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会再有死。再有死,仍会再有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真是痛苦无穷了。佛教所讲的「得解脱」,便是想从这个苦的轮回脱离解放出来。

从生死轮回的道理推演结果,佛教徒憧憬着有那么一个境后(或说人修到某种最高状态)与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或称梵涅盘)。佛教既不信神,因此,原有的涅盘内容也必须予以澈底改革,以合乎佛教的宗旨。于是,佛教所讲的涅盘,自然没有梵天,也自然变为一个所谓无生、无死,一切烦恼永尽,不再有生死的地方了。因佛教徒惧怕生死轮回,不再有生死之处便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涅盘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种解释:Nir是「不」之意,Vana是「织」之意,全句是:涅盘即是不织不死,断去烦恼之意,「烦恼(Kilesa)」在佛教中又称作「惑」,指恼乱心身的精神作用而言。Nir是「不」之意,Vana是「生」之意,全句是:涅盘是「不生」,超越生死苦难之意。也有把涅盘解释成烦恼「被吹去」、「被消去」之意的。Nir不、无、外、离开之意。Va动词,吹、去、动等意。Na作为分词后接字。全句意思是说:凡夫的心灵好似一盏油灯,如能除去烦恼、贪爱(如减少灯油般),最后便到达永无烦恼、永无贪、瞋、痴等三恶德的清净地步了。

杂阿含经第十八:「涅盘者,乃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谓涅盘。」阿毗婆沙论卷第廿八:「问以何义故名涅盘,答烦恼灭故为涅盘,……超度一切生死苦难故曰涅盘。」涅盘,又可译成「灭」、「寂」、「寂灭」,我国佛教僧尼或信徒去世时,不用死,而称死者为「圆寂」,或「大圆寂」(Parinirvana or Maha-Parinir Vana),意即此人已入无生死的涅盘境地了。佛教有个「三法印」的道理,其中之一便是「涅盘静寂」。涅盘的教义属于佛教四圣谛中的「灭谛」部份。

从以上的观点来睹,原始佛教的涅盘是尽而又寂的,所以释迦牟尼死去后,已灰身灭智,无声无臭的了,泰国一带南传佛教迄今仍以涅盘境地为静寂无为。这样说来,佛教徒死后的最高归宿之处,是一个没有动静的地方,一切活动停止,甚至也无知觉可言。相反地,如果涅盘中尚有知觉,尚有活动,那便可能仍有烦恼,仍有痛苦,便不能静寂的了。因佛教徒怕生死轮回之苦,所以佛教徒死后的去处涅盘境地,也必定是一个所谓无无死,无任何活动的地方才合乎佛教徒的需要。但一般说来,人在死后盼望去的地方,应是一个有感觉的快乐之地,这样,才能体会到天堂(或用别的名称亦可)中的幸福。如仅是静寂无为,无丝毫活动,似乎也显得太单调乏味了!但原始佛教的涅盘教义却是如此,如不静不寂,便不成为涅盘了。

但到了大乘佛教后,佛教教义有了新的解释,大乘信徒似乎不甘寂寞,居然一反常态,把原来的涅盘静寂说成为涅盘是「常乐我净」了。我四字的解释甚多,但单看字面,便知道在涅盘中尚有「我」的存在(佛教讲诸法无我),其地常住不变,快乐无穷。即是说,大乘一反小乘涅盘的消极态度,而把涅盘改成为一个积极的「动」的境界了。但详细具体内容到底如何,似乎连佛教徒自己也说不清楚,几乎成了各说各的,每人有一个涅盘定义。甚至有人说,释迦已成了宇宙的「真理」,人死后即去与他合而为一,变成一佛,变成一体,这就是涅盘。照我们的想法,所谓涅盘,是佛教徒希望死后去的这么一个地方,那里已与轮回隔绝,已超出轮回。既无生,也无死,永远在那里不动不变,一直下去。至去于它的地点及其它详情,我想连佛教徒也无法奉告!不必说,只有信六道轮回的人,才会相信涅盘这个教义的。凡不讲轮回的宗教,涅盘与她无关。大概来说,凡靠自力修行得解脱的佛教各宗派,不管小乘或大乘,都以涅盘为来世的最高目标。

大概原始佛教所标榜的「无」的涅盘,不受印度人的欢迎,于是,佛教中另又兴起了一个活动频繁,多彩多姿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来了。凡是他力信仰,靠阿弥陀佛得救的佛教徒,主要是净土宗人,渴望自己死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成佛(开悟),享受净土中的诸般快乐。净土宗的信仰在教义上,仍称死后去西方为进涅盘(一般信徒都惯称「生西」,或「往生净土」,不用进涅盘这个说法)。但显然地,净土宗人想去的目的地西方净土与自力修行者所去的目的地涅盘,是有极大分别的。在这交叉点上,净土宗与别宗人分了家、走了样,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曾有某牧师撰文西方极乐世界,把这块地方说成是佛教徒的死后归宿处。但那是错的,是在讲外行话。只有净土宗才讲净土,别宗派不多讲净土,而在规规矩矩的讲涅盘。至于把净土宗与别宗混在一起兼信的人,当作别论,他们可说是投机份子。

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宗信徒死后的来世去处,这个也有佛经根据:「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阿弥陀经)「极乐」,梵名Saukhavati只有「快乐」及「幸福」之意,无「极」的意义在内。西方净土既无众苦,只有快乐,也无所谓「极」乐的了。「净土」两字无梵文,似照此世界「秽土」相对而称,英文的Pureland,似照中文净土转译。「南无」Nanas,巴利文Namo,意为归,归命。阿弥陀佛,梵文有两名:一、Amitabha意为「无限的光明」。二、Amitayus意为「无限的生命」。中译「阿弥陀」三字,仅译了梵名前面形容词Amita一字,是鸠摩罗什译错了,可惜我国佛教徒也许根本不知道,所以一直没有把它改正过来。

根据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处所记,西方净土情形如下:主人公是阿弥陀佛,挟祀(侍于主神者)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另又有口吐雅音,向众生传道的各种杂色之鸟,如「白鹄、孔雀、鹦鹉……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八圣道」,但佛经又称这些鸟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鸟即佛,佛即鸟,使人联想起印度古有的飞鸟崇拜。在净土中,诸凡衣、食、住一应俱全,且不需任何劳苦,自然应手而得,对懒惰人最为理想。「欲得衣服,随念即至」,「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式,高下大下,或一宝二宝,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妙衣偏布其地。」论到净土气候,「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此地又有丰富水源,供人大量或或浴,身心畅快,「有诸浴池……深浅。皆各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溲足……荡除心垢,清明澄洁。」(以上所引经文,请阅净土三经)要言之,净土世界被描写为一个四季如春,不冷不热,物质丰富,应有尽有,且能不劳而获,只要坐在那里,便能随心所欲,应手而得的大「好」地方。难怪那些衣食不周,苦于旱荒炎热的印度人要信净土了。至于我国人大量改信净土,也与净土世界的享乐有关。大家都丢弃了枯燥乏味的涅盘,想在死后好好地去净土快乐一番。印顺法师得好:「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这在弥陀净土的思想,显见是过于庸俗了。」(净土新论十九页)

净土中有九个阶级,称为「九品」,死后去净土的人,根据他生前信阿弥陀佛的程度,被分配在九个不同的地方,九品是上品、中品、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凡上品上生者即可成佛,但下品下生者,却要在莲花中经过十二大劫后(一大劫是十三万四千四百年),才能再开始听佛法,慢慢地修行,至于何时才能开悟,那便不知道了。这种阶级区别实在要不得,佛教把印度原有的四姓差别,居然也扩大搬到西方去应用了。

阿弥陀佛又常简称为「弥陀佛」或「弥陀」,弥陀不是「弥勒」,前者是西方净土之主,后者者则被佛教徒信为将来要从天宫兜率天来这个世界救人的菩萨,两者全然不同。在佛寺中那个笑脸常开,大腹便便的塑像是弥勒菩萨(Maitreya),而弥陀佛却是端端正正坐在大殿上,神情严肃,从不嬉嬉哈哈的。(因有某牧师撰文把弥勒说成弥陀,所以在此特一提)

原始佛教的涅盘是那么寂静,空无一物,而净土竟是那么热闹,应有尽有,两者却成相反,难怪许多佛教要弄得不知何去何从了。去涅盘好呢?还是去净土投靠阿弥陀佛?

在佛教中,还有一个来世的去处,那是死后去兜率天,据佛教说,凡佛教徒生前行为好者,死后去此兜率天的外院享福。但真正懂佛教者,绝对不想去那里,因兜率天中虽好,但仍在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之内,有一天福报满了,仍要堕落到别道中去受生死之苦!因此,在本篇不论兜率天。

人为何会有痛苦?佛教用无明、业力、轮回等来答复(见第二篇),人如何除去这些痛苦?佛教用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修行方法来解决。另外,又有净土宗人,以相信阿弥陀佛的方法来得救(见第三篇),人在除去痛苦及各种问题后,死后能到那里去安息呢?佛教自力派用涅盘来答复,净土宗他力派则主张去西方净土(见本篇),以上的三部份要道,统统包括在本书第二、三、四各篇之内,可说是佛教的最根本教义,自成一组思想体系,被划于佛教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等四圣谛中。凡欲研究佛者,只要把这四谛或用我个人的分类法:「三部份」--人为何有痛苦?如何解除痛苦?解除痛苦后去那里?等的道理弄清楚,可说已是摸到佛教的中心了。

 

 

 

 

回“龔天民牧師比較佛教和基督教”首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