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人”的說法原來如此
轉自﹕
https://chinesecreationscience.org/2018/03/23/%e7%8c%bf%e4%ba%ba%e7%9a%84%e8%af%b4%e6%b3%95%e5%8e%9f%e6%9d%a5%e5%a6%82%e6%ad%a4/
作者﹕卡爾.維蘭德(Carl
Wieland)
譯自《人類一家親﹕聖經、科學、種族和文化(
http://creation.com/onehumanfamily) 第七章﹕變換不定的“人類進化”故事
很多人宣稱——雖然有時彼此矛盾——存在所謂的“猿人”,即證明“人類進化”的化石生物。這些“原始人類”被當成我們的祖先,就是我們和所謂猿與人的共同祖先之間的過渡物種。1 每當有新“發現”粉墨登場,很多人就會說,誰都無法否認我們從類猿的祖先進化而來。畢竟,每個新發現不就意味著進化的鏈條中又多了一環嗎?
然而總體而言,“猿人”的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對聖經創造論者的鼓舞。回顧過去幾十年,除去少數的例外,2 一個固定的模式已經浮出水面。似乎每次發現都會讓一個原本模糊的圖案呈現出更多的像素,使畫面更精細,但畫面本身並不改變,其總體輪廓早已清晰可見。所有的發現或多或少都能歸入三大組化石中。而這三組中的兩組,尼安德特人和直立人,形態比較接近,兩者顯然都是亞當的後裔。3 其他所有的化石,包括著名的“露西”,屬于第三組,這一組最讓進化論者興奮不已。但它們最後都被證明是屬于已經滅絕的非人類靈長動物,從解剖上看並非猿和人的中間形態。
幾乎可以確定﹕未來的發現也會納入這幾組。所以在這裏快速瀏覽一下這三組,能讓我們有所準備,當下一個所謂的“人類祖先”出現時,我們能更快地明白它可能歸入這個大畫面之內,一切都符合聖經的曆史。
1. 尼安德特人
這些人比生活在現代的人有更強健的骨骼以及更大的腦殼,他們身體的各個方面都符合大洪水或巴別塔後的亞當的後裔。
著名的“露西”化石的發現者唐納德183¡¡約翰遜(Dnonald
Johanson)和達爾文的擁護者、朋友、皇家學會會員托馬斯183¡¡赫胥黎(Thomas
Huxley)在合著中這樣寫道﹕
“從搜集到的現代人類頭骨中,赫胥黎能根據某些特征找出一個系列,這些特征通過‘無法察覺的漸變’可以使普通的現代人的頭骨變成尼安德特人的頭骨。換句話講,如果要定性,尼安德特人和當今的現代人類沒有什麼兩樣。”4
赫胥黎不認為尼安德特人進化成了現代人類,而認為他們完全就是人類。“標準”的進化論觀點認為他們不是現代人的直接祖先,而是一個分支。如果把尼安德特人就當做一個人類大家庭(眾多不同頭骨類型)中的一個,那麼赫胥黎的那些頭骨就完全可以解釋。文末附錄列出了尼安德特人與真正的人類相通的一些特征。
尼安德特人的DNA
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顯示其與現代人類有過雜交,尤其是東歐/歐亞人。所以尼安德特人不可能是一個獨立于其他人類之外的物種,盡管進化論者宣稱他們在50萬年前就脫離了人類血統。DNA證據簡直是“漸進論”或“年老地球”創造論觀點的迎頭痛擊。即使對亞當的血統再絕妙的篡改,也無法把時間拉長至幾十萬年。因為這樣的“創造論者”采納了世俗的測年法作為他們的起點,他們就必須把穴居人當做亞當之前的沒有靈魂的非人類看待,盡管所有考古學的證據都標明他們是人類(見附錄)。然而,DNA讓他們的說法完全擱淺﹕能一起繁育後代表明他們一定是和我們一樣的受造物。
更多的近親
我們可以把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歸到這一組,他們是在西伯利亞的一個指骨和西班牙的第二個骨頭的DNA中被“發現”的。6 他們被當做尼安德特人的姊妹,也似乎和現代人雜交過,尤其是美拉尼西亞人。直布羅陀博物館的進化論者克裏夫183¡¡芬雷森(Clive
Finlayson)教授說科學界將必須認可﹕像尼安德特人一樣,丹尼索瓦人是和我們一樣的智人。6
2. 直立人
這一組包括爪哇人、北京人和圖爾卡納男孩。依我們之見,這一組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化石樣品,這些樣本的族類名稱各不同,但卻相當接近,比如東非直立人。7
最近對格魯吉亞(俄羅斯的近鄰)德馬尼西地區屬于同一個直立族群的五顆頭骨的分析表明﹕他們的變異範圍涵蓋了分屬于三個不同人類種族的非洲化石﹕直立人、能人、盧多爾夫智人。8 芬雷森認為這些化石“以及那些尼安德特-現代人類時代的化石”是“一種地理分布廣泛、多形態的單一物種的一部分。”他甚至提出﹕就像穴居人一樣,直立人有可能與“現代人”雜交過。9 換句話講,所有都是人類。
除了腦的大小外,直立人的樣本在顱骨特征上和尼安德特人極其相似。有人說它們自脖子以下的身體就如同今天的奧林匹克力量型選手。他們的腦的平均尺寸比今天的人類小,10 但仍在大多現代人類樣本的範圍內。11 尼安德特人與人類有相似性的那些特征中,雖說不是全部,但也有很多特征可以看出和直立人有關聯。一些創造論者有正當理由認為他們就是尼安德特人的變異人種。甚至很多進化論者把前兩個範疇合二為一,即“古人類”。人類?沒錯,但帶有一些差異性的骨骼特征,其中明顯的一個就是壯實的頭骨。12
印尼的佛洛裏斯島上的古人類證據表明(這令進化論者驚訝)﹕直立人一定掌握過複雜的航海技能。13 他們能到達那些必須漂洋過海才能進入的島嶼上狩獵。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指出,他們的“阿舍利”手斧是一個極其精密的狩獵投擲武器。14 “簡而言之,古人類的這兩個分支就是巴別後時代的亞當和挪亞的後裔。”
壯實的頭骨是現代“纖細”的骨骼之前的進化“階段”——這種普遍的看法隨著在澳洲發現“纖細”的骨骼比“壯實”的骨骼的年代更久而被推翻。15 然而,不斷有人提出粗壯的骨骼與早期洪水後時代有關聯,這讓創造論者認為﹕這種粗壯的特征似乎在基因上與長壽有關——現在據說長壽也是由基因決定的。聖經記載,大洪水前的先祖都長壽。
還有人指出,直立人的腦的尺寸較小和環境因素有關,如缺碘的土質。有意思,但關鍵的一點是,他們總體上屬于人類的特征不應再被質疑——這也適用于將來發現的“古人類”。
其實,一些進化論古人類學者,如密歇根大學的米爾福特183¡¡沃爾波夫(Milford
Wolpoff)一直宣稱,無論穴居人或直立人,都不應被和我們區別看待。他們應該都被重新命名叫做智人,就像我們一樣——後邊再注明他們的特征,或壯實或纖細,或“現代”或“古代”。
之前提到過的進化論者芬雷森教授就最近的化石和遺傳學證據也說過“我們必須徹徹底底摒棄現代人比古代人優越的這種觀念。‘古代’和‘現代’失去了意義,現代人類取代所有其它旁支的概念也失去了意義。”16 這位教授明顯無意支持創世記的曆史,但他事實上是這樣做的。
下一組,也就是最後一組,我們會看到,肯定不是人類。就算我們今天看到它們,也可能會稱它們是“猿”,但是它們的解剖體和現代猿及現代人類兩者都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它們壓根兒不是兩者的“過渡類型”。
3.南方古猿
這包括了幾乎所有其余那些所謂的近期的“猿人”樣本,其中包括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種)——如著名的露西(南方古猿阿爾法種)、湯恩頭骨、“普萊斯先生和夫人”(都是南方古猿非洲種)、胡桃夾人(南方古猿/鮑氏種(之前的東非鮑氏種))和其他種。
這還包括地猿。17 這其中或多或少也包括了能人。人們普遍承認能人是一個“虛類”,一些以此命名的骨骼殘片應被重新歸入直立人,其他殘片應被歸為南方古猿或地猿。
很多據稱是人類祖先的南方古猿不合適做人類祖先,原因如下﹕
(1)它們的肢骨非常適合于樹上的生活,而不是教科書上描繪的開闊草原。彎曲的手骨和腳骨再加上長臂等特征表明了這一點。18
(2)對頭骨化石的CT掃描19(能顯示平衡器官的位置和方向)證明它們不像人類那樣習慣直立行走。20 露西的近親也被發現有一個靠指關節行走的動物才有的腕關節扣鎖機制。21“直立行走”的說法主要基于著名的“拉多裏腳印”——火山灰中的一組雙足腳印。然而,正如芝加哥大學的拉塞爾183¡¡塔特爾(Russell
Tuttle)博士指出﹕這些腳印和習慣赤腳行走的現代人類無法區別。22它們被歸入露西及其近親的唯一原因是對火山灰的“年代測定”。這些腳印有“3百萬年”以上,而人類還應該不存在。所以根據進化論常有的循環思維方式,這些腳印必須是人類的祖先所留下的——那麼這就表明人類的祖先是直立行走。好好想想吧。
(3)重要的是,這些被造物,總的來說,在解剖學上不是人和猿的過渡階段。這個結論基于對它們骨骼的一項詳細客觀的多維數碼分析,分析的團隊由著名進化解剖學家查爾斯183¡¡奧克斯納德(Charles
Oxnard)帶領,他在體質人類學方面獲得達爾文終身成就獎。他們將三組生物——現代猿、現代人、南方古猿——的全部解剖學特征繪制于“三維形態測定空間”內。在進化論上的期待很明顯﹕人類應在這個空間的一個位置上聚成一團,猿應在另一個位置,而南方古猿應在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但他們發現的情況卻完全不同﹕滅絕的靈長類在解剖上自成一組,離人和猿都很遠,其距離遠遠地大於人和猿之間的距離。23 它們不直立行走,而是有著獨特的翻滾運動模式。重要的是,奧克斯納德不認為它們是人類的祖先。
如果還有更多的南方古猿——怎麼辦?
近十年以來,有人一次又一次鼓噪發現了南方古猿的變種,稱其是所謂支持人類進化的最新重大發現,但任何發現都無法改變“大畫面”。未來就算有南方古猿或古人類的新變種被發現,這個“大畫面”看似也不可能改變。原因很明確﹕人類從類猿的生物進化的觀點純粹是個錯誤。
參考文獻和注釋
1.
嚴格來講,“原始人類”也被用來指代那些據說被稱為“旁支”的群組,而不指人類的直接始祖。在具體描述進化故事時,尤其如此。
2.
比如所謂的“霍比特人”和顱骨1470,在One
Human Family這本書中也都被做討論過,他們在相似性方面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
3.
這忽略了克魯馬努穴居人,他們以卓越的藝術出名——因為所有的專家現在一致認為他們從解剖學上看屬現代人。
4.
Johanson, D. and Shreeve, J.,
Lucy’s Child,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New York, p. 49, 1989.
5.
見
Reich, D. et al., Genetic history of an archaic hominin group from
Denisova Cave in Siberia, Nature468:1053–1060, 2010 |
doi:10.1038/nature09710. 另請見
creation.com/denisovan.
6.
bbc.co.uk上BBC一篇新聞廣播報道
31 December 2010.
7.
進化論者中的“分解派”通常把圖爾卡納男孩歸為東非直立人,而“聚合派”把他歸為東非直立猿人。
8.
Lordkipanidze, D. et al., A
complete skull from Dmanisi, Georgia, an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Early Homo, Science 342(6156):326 – 331, 18 October 2013 | doi:
10.1126/science.1238484.
9.
Finlayson, C., Viewpoint: Human
evolution, from tree to braid, bbc.co.uk, 31 December 2013.
這也是進化論古人類學家Milford
Wolpoff 的從化石證據得出的觀點。
10.
Woodmorappe, J., How different is
the cranial vault thickness of Homo erectus from modern man? J. Creation
14(1):10–13, 2000; creation.com/cranium.
11.
少數幾個樣品的腦容量非常小,這讓一些人提出其中可能有病理學原因。
12.
一些現代人身強體壯遠超其他人。
13.
Thwaites, T., Ancient mariners:
Early humans much smarter than we expected, New Scientist 157(2125):6,
1998, 文章基于Morwood,
M.J. et al., Fission-track ages of stone tools and fossils on the East
Indonesian island of Flores, Nature 392(6672):173–176, 1998. See also
creation.com/homo-erectus-misunderstandings.
14.
O’Brien, E.M., What Was the
Acheulean Hand Ax? Natural History 93(7): 20–23, July 1984; Lubenow, M.,
Axing evolutionary ideas—stone dead! Creation 16(3):28–30, 1994,
creation.com/axing.
15.
更多細節和文件在One
Human Family第七章。
16.
Finlayson,
參考 9,
2013.
17.
一些進化論者說不值得給它開闢一個單獨的屬,它確實屬南方古猿;更加有理由在這裏把它劃為相同的組別。
18.
Stern, J., and Susman, R., The
locomotor anatomy of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Am. J. of Phys.
Anthropology 60(3):279–317, 1983.
19.
電腦斷層掃描——用普通X光來觀測3D樣本的“切面”的一種方法。
20.
Spoor, F., Wood, B. and
Zonneveld, F., Implications of early hominid morphology for evolution of
human bipedal locomotion, Nature 369(6482):645–648, 1994.
21.
Richmond, B.G. and Strait, D.S.,
Evidence that humans evolved from a knuckle-walking ancestor, Nature
404:382–385, 23 March, 2000.
22.
Tuttle, R., The pattern of little
feet, Am. J. of Phys. Anthropology 78(2):316, 1989. Also Tuttle, R., The
pitted pattern of Laetoli feet, Natural History, March 1990, pp. 60–65.
23.
Oxnard, C.E., The place of the
australopithecines in human evolution: grounds for doubt? Nature
258:389–395, 4 December, 1975.
卡爾.威蘭
CARL WIELAND
內外全科醫學學士
威蘭醫生是上一任澳大利亞國際創造事工總幹事,曾任美國、英國國際創造事工董事,也是《創造》雜志的創刊編輯。現已退休。
附錄﹕證明尼安德特人是人類的事實
·
石制工具。
·
專用于皮革加工的骨制工具。1
·
對火的可控的使用(包括在缺氧狀態下烘燒樺樹皮以製造特別的樹脂,用來給木杆裝柄再裝到石制工具上)。2
·
完美平衡、制作精良的木制狩獵標槍
·
珠寶。3
·
人體裝飾和化妝品的證據。4
·
廚具和食物中草藥的使用。
·
用飾品陪葬。
·
樂器(甚至有五音階)。5
·
具象思維。6
·
高科技“超強力膠水”。7
·
地下1.5千裏處建有一棟陽光無法到達的複雜建築——這表明在這樣的深度下技術和專業技能可以提供穩定的明火作為光源。找個時間試試!
·
從對殘疾人的關懷中體現出同情的能力。有些人的骨骼證明其雖因受傷導致嚴重和終身傷殘,但傷後仍能存活很多年。
·
證據表明他們建造居所用的木頭用獸皮拖運。他們似乎是遊牧民族,所以很可能會返回山洞舉行某些儀式或埋葬死者,正如亞伯拉罕的時代(創世幾23章9節)。他們確實久居山洞,最近有證據表明這些山洞也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8
·
最近對舌骨(與喉有關)的詳盡分析表明他們能說話,9 最近的遺傳學證據也證明如此。10
參考與注釋﹕
1.
Soressi, M. et al.,
在歐洲尼安德特居人首次製造第一批專業化骨質工具.,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5):14186–14190, 27 August 2013
| doi:10.1073/pnas.1302730110.
另參考
Neandertal leatherworking discovery, Creation 36(1):9, 2014.
2.
尼安德特人擅長用火:
study, com, 14 March 2011.
3.
最近對一個地點重新測定的年代不支持這個事實的證據,重新測定表明這些飾品是後人放進去的。但作為尼安德特人文物權威的法國波爾多大學的Francesco
D’Errico質疑這個年代測定和殘留物,他堅信那些證據能證明這些珠寶來自其他尼安德特人生活區。
4.
Zilh227¡¡locho,
J. et al., Symbolic use of marine shells and mineral pigments by Iberian
Neandertals, PNAS 107(3):1023-1028, 2010 | doi:10.1073/pnas.0914088107.
另參考
Carter, R.W., The Painted Neandertal: Ancient cosmetics are upsetting
evolutionary stories, creation.com/the-painted-neandertal, 20 May 2010.
5.
參考
org/114music/4.html.
6.
Zilh227¡¡locho,
J. et al., Analysis of Aurignacian interstratifications at the Ch226¡¡lochtelperronian-type
sit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behavioral modernity of Neandertals, PNAS
103(33):12643–12648, 2006 | 10.1073/pnas.0605128103.
另參考
Sarfati, J., Neandertals were fully human in thinking: Symbolic items
show human cognition and symbolic thinking, com/nean-thought, 30 August
2006.
7.
Viegas, J., Neanderthals made
high-tech superglue, Discovery News, 16 January 2002; Neanderthals ‘used
glue to make tools’, bbc.co.uk, 19 January 2002.
8.
Riel-Salvatore, J., and 3 others,
A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Late Mousterian Levels of Riparo Bombrini
(Balzi Rossi, Italy), Canadi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37:70—92 (2013).
9.
D’Anastasio, R. et al.,
Micro-biomechanics of the Kebara 2 hyoi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peech
in Neanderthals, PLoSOne 8(12):e82261, 2013 |
doi:10.1371/journal.pone.0082261.
10.
Borger, P. and Truman, R., The
FOXP2 gene supports Neandertals being fully human, Creation 22(2):13–14,
2008; creation.com/foxp2.
原文見﹕國際創造論事工 https://creation.com/ap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