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經偽經是怎樣來的?有什麼問題?
(改編自﹕《《為真道爭辯﹕護教學》》第六章、附錄二、三)
張逸萍
偶然遇見一些基督徒,他們覺得次經和偽經有點神秘,但是不懂得是什麼;另一類基督徒,甚至有是神學家的,他們為自己研究過次經偽經而自豪,於是其他基督徒被唬著,而肅然起敬;還有一些反對基督教人士,以次經、偽經的存在,質疑聖經權威。
在討論次經偽經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問﹕什麼是聖經?當然,基督徒相信現在的聖經,舊約正典三十九卷,新約正典二十七卷,合共六十六卷,全都是神的話,不能加添,也不能減少。所謂聖經正典(canon),就是這六十六卷書。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選擇上的,就是次經和偽經。
讓我們先來看看聖經正典是怎樣成立,然後看看次經偽經是怎樣來和有什麼問題。
聖經舊約和新約正典
(一)舊約
(1)逐漸被接納
舊約正典的成立並非由一個拉比組成的議會決定的。舊約正典的所有書卷都是神所默示,被祂的子民辨認出來,並加以搜集和保存。
1。摩西五經在寫作完成的時候,馬上被以色列人接納為神的話﹕「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二十四3)
2。舊約後半部是先知書。神默示祂的話,由先知口述,寫下來被保存。部份先知書直到主前三世紀才完成。
3。舊約第三部分叫做「其他寫作」(Hagiographa),這一部分直到主後九十年的吉尼亞會議(Council
of Jamnia)才完全決定。
瑪克比人後書(二章13-18節)曾經描寫舊約各卷書怎樣被搜集在一起,即是說﹕當時這些書已經被搜集和編號。早期教會的時候,這些書已經被一般以色列人接受為神的話。吉尼亞會議只是決定其中五本有爭論的。次經仍然一直傳流,但被排除在正典之外。
(2)正典成立
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摧毀,猶太人知道自己將會亡國四散,而且當時基督徒的寫作已經出現和流傳,所以他們需要決定那一卷書才是神的話和有權威,可以在他們的會堂中誦讀。當時有一位猶太拉比向羅馬政府申請召開一個純粹宗教性的吉尼亞會議,於是舊約正典才正式確定。
他們選擇的原則有下面幾方面﹕
·
權威性﹕是否自稱是神的話。
·
先知性﹕作者是否屬神的先知。舊約對真假先知的分辨法,是看他們的預言有沒有錯,所以,書中有沒有錯預言,也成為選擇的標準。
·
可靠性﹕內容是否可靠。他們當時的態度是,凡是有可能錯的,便丟棄之。
·
有活力﹕是否有改變人心的力量。
·
被接納﹕是否已經被神的子民接受、收集、誦讀和應用。
至於那一卷書被包括在正典中,基督教的舊約聖經,就是猶太人的正典,不多不少,只是在排列和分段稍有不同。例如他們並沒有列王記上下、或者撒母耳記上下之分。
(3)四類書籍
1。公認的(Homologoumena)——就是一些人人都接納,從來沒有爭議的,例如摩西五經。
2。有爭議的(Antilegomena)——雖然被大部分人接納,但卻有一小部分人持異議。這些書和它們受爭議的原因如下﹕
·
雅歌——談及男女之事
·
傳道書——因為書中有一些懷疑的話
·
以斯帖——沒有提到「神」字
·
以西結——前十章不像舊約摩西的教導
·
箴言——有些不合邏輯,似乎是矛盾的話,例如﹕「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箴廿六4-5)
上邊兩類書卷構成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舊約聖經。
3。次經(Apocrypha)——只有少部份人接納,大部分都質疑,而且從未被任何會議接納。例如﹕《智慧篇》(The Book of Wisdom、《多俾亞傳
》(Tobit)、《友弟德傳》
(Judith)、《瑪加伯》上、下書(1& 2 Maccabees)、《德訓篇》(Ecclesiasticus,
Sirach)、《巴路克》(Baruch)、《瑪拿西禱言》(The Prayer of Manasseh)。
4。偽經(Pseudepigrapha)——是一些明顯是偽造的書籍,幾乎所有人都反對,而且沒有什麼人去辯護它們的真實性。偽經有很多,下面是一些例子﹕《禧年書》(The Book of Jubilee)、《以諾上書、下書》(1
& 2 Enoch),《瑪加伯》三書、四書(3 & 4 Maccabees)、《阿立斯體亞信札》(The Letter of Aristeas)、《以賽亞殉道記》(The Martyrdom of Isaiah)、《十二族長遺訓》(The Testament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西布林神諭》(The Sibyline and Oracle)、《摩西升天記》(The Assumption of Moses)、《巴路克二書、三書》(2 & 3 Baruch)、《撒督殘篇》(The Fragment of a Zadokite Work)等等。
(二)新約
(1)逐漸被接納
新約正典的成立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最後由第四世紀一些會議決定。
1。早期教會非常尊敬彼得和保羅的寫作。保羅說﹕「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林前十四37)信徒「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二42)
2。在決定的過程中,有幾個教父曾訂下一系列的書名字,認為只有這些書卷才可接受。坡旅甲
(Polycarp),猶斯丁(Justin
Martyr)
老早列舉新約正典的目錄,就是現在的二十七卷書。亞山那亞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
也列出同樣的書卷名單。不久之後,耶柔米
(Jerome)和奧古斯丁(Augustine)亦同樣指出新約這二十七本書卷。
3。第四世紀的教會已開始草擬新約正典的目錄,指出那些是有爭論的,那些是異端和不可接受的。
4。主後313年,基督教正式被君士坦丁承認。教會亦召開了一些會議,接納新約二十七卷書為正典。他們並非只開了一次會議,事實上,在決定新約正典時,主要有兩次會議,就是﹕赫波宗教會議
(
Synod of Hippo, 393 AD)和迦太基會議
(
Synod of Carthage, 397 AD)。
(2)正典成立
為什麼需要成立新約正典?首先,當時異端很多。第二,教會需要決定那一本書可以相信。最後,主後
303年戴克里仙(Diocletian)嘗試摧毀基督教和聖經,沒有人願意為一些虛假的書卷而死,所以必須盡快決定那些書卷是正典。
舊約的選擇原則重在先知性,而新約選擇的標準則重在使徒性,憑此決定那卷書應該被選,那卷書應該被棄。他們問﹕是使徒寫的嗎?如果不是,它有沒有使徒的認可?有沒有代表使徒的教導?因為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三5,徒二42)基督曾答應差遣聖靈,叫使徒明白真理﹕「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約十六13)還有,「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十四26)所以,早期教會「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二42)上邊也已經解釋。
於是,當時所決定的,就是今天新約那二十七卷書。
(3)四類書籍
新約成立之前,和舊約一樣,也有四類書卷存在﹕
1。公認的——就是一些人人都接納,從來沒有爭議的。例如﹕保羅的一些書信。
2。有爭議的——曾有一小部分人持異議。
· 希伯來書——因為作者未能確定。
· 雅各書——作者是誰未能完全確定,而且內中有一些話,似乎和保羅的教導相反,強調行為。
· 彼得後書——它的寫作風格和彼得前書有異。
· 約翰二書、三書——因為它們是給個人寫的書信,傳播範圍有限。
· 猶大書——其中提及偽經以諾書。
· 啟示錄——千禧年是爭論的中心。
上邊兩類書卷構成基督教的新約聖經。
3。次經
——這些書雖然未能被選正典,但是常被正統基督教或其他教派所引用。例如《偽巴拿巴書》(Epistle of Pseudo-Barnabas)、《哥林多書》(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古代訓誡》(Ancient Homily or Second
Epistle of Clement)、《十二使徒訓誨錄》(Didache)、《保羅與特格拉行傳》(The Acts of Paul and Thecla)、《致老底嘉書》(Epistle to the Laodiceans)、《希伯來福音書》(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Hebrews)、《聖坡旅甲致腓立比人書》(Epistle of Polycarp to the
Philippians)、《伊格那丟七書》(The seven Epistles of Ignatius)等等。
4。偽經——內容不真實,是空想出來的,而且有異端神學思想。
和舊約次經、偽經、新約次經比較之下,新約偽經的數量最多。例﹕《多馬福音》(The Gospel of Thomas)、《彼得福音》(The Gospel of Peter)、《伊便尼福音》(Gospel of the
Ebionites)、《雅各福音書》(Protoevangelium of James)、《埃及人福音》(The Gospel of the Egyptians)、《腓力福音》(The Gospel of Philip)、《猶大福音》(The Gospel of Judas)、《約翰密傳》(The Apocryphon of John)、《真理的福音》(The Gospel of Truth)等等。
舊約新約次經偽經
(一)舊約
舊約原文來源有兩處﹕(1)巴勒斯坦正典(Palestinian
Canon);(2)亞歷山大正典(Alexandria
Canon)。前者是出於巴勒斯坦地的希伯來文手抄本,是猶太人所承認的正典;後者出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是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叫《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巴勒斯坦正典有三十九卷,亞歷山大版本比它多出十四本,其中十一本後來被天主教接納為舊約正典。這些存在於亞歷山大抄本,而不存在於巴勒斯坦正典的經卷就是舊約次經偽經。
要明白為什麼有兩個來源,得明白成書的背景。舊約偽經次經都寫在兩約之間。主前200年左右,他們被羅馬人統治,而且羅馬傾向於向正統猶太教輸入希臘傳統,於是引起馬加伯(Maccabees)起義。所以這一段時間的寫作,反映了猶太民族,在一段顛沛流離時代的奮鬥和盼望。當希伯來文聖經在埃及被翻譯為希臘文時,這些後期的書卷被包括在裏面。這就是《七十士譯本》。
“Apocrypha”這個字的原意是“隱藏之事”,暗示不應該公開被閱讀,因為這些作品含錯誤教義,神秘知識。主後一世紀末,猶太人決定他們的正義典之時(見上邊),它們正式被排除了。直到今天,猶太人的聖經沒有這些次經偽經,基督徒的舊約也一樣。在基督教方面,教父耶柔米敦促教會不能接受它,並稱之為次經。今天更正教神學家們也通常視這些只在《七十士譯本》的書卷次經偽經。
雖然從未被猶太人納入正典,但是它們被包括於七十士譯本,可見它們有相當崇高的地位。早期教會把它們當作有益讀物,有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甚至感覺它們應該和其他舊約正典一樣,有相同的權威。所以它們一直在教會中流傳,直至馬丁路德改教,才在他的聖經翻譯中註明為“次經”。但是羅馬天主教為了抗衡改教運動,所以在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正式接納部分次經。而東正教則一直接納全部次經。見「「唯獨聖經」有理(回答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 正典和次經」。
這些寫作都帶有舊約正典的風格,外貌很善良。但它們並未有被接納於正典,自有其原因,如下﹕
·
猶太人不承認次經和偽經,而「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三2),所以基督徒應該尊重他們對舊約正典的意見。
·
沒有人能肯定,第一世紀時的七十士譯本已經包括它們(最早的七十士譯本抄本是第四世紀的)。
·
它們從不自稱是神的話。
·
後來的猶太人、猶太學者,如約瑟夫(Josephus),也否認它們。
·
基督徒也不接納次經,直至天特會議,它們才被天主教所接納。
·
書中包含不準確的歷史、不合聖經的道理、經外的故事、不道德的教導等,如下(下面經文採用天主教思高譯本)﹕
(1)不準確的歷史
例﹕「拿步高〔即尼布甲尼撒〕在尼尼微大城為亞述王」(《友弟德傳》一1),但聖經告訴我們,尼布甲尼撒是巴比倫王(王下二十四1)。
(2)不合聖經的道理
例﹕
1。為死人祈禱贖罪﹕「如果他不希望那些死過的人還要復活,為亡者祈禱,便是一種多餘而糊塗的事……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瑪加伯書》下十二44-45)
2。靠施捨得救﹕「因
為施救人脫免死亡,且滌除一切罪惡。」(《多俾亞傳》十二9)
3。甚至輪迴觀念﹕「我原是個性善的孩子,獲得了個善良的靈魂……我進入了一個無玷的身體內。」(《智慧篇》八19-20)
(3)聖經沒有記載的事情
例﹕《達尼爾書》(即《但以理書》)十四章,記載了一段聖經沒有的故事﹕彼勒的祭司在廟裡供桌下面開下一個秘密通道,以便他們每天夜裡溜進來偷吃祭品,好讓國王誤以為彼勒能進食,所以必然是活的。但以理吩咐僕人取些灰來遍撒在廟裡地板上。第二天,國王發現男人女人和孩子們的腳印,證明是祭司們的騙局。
(4)不道德的教訓
例﹕暗示神幫助人作假,「願你用我口舌的巧言花語,去打擊他們……願你使我巧妙的言辭,去傷害……」(《友弟德傳》九10-13)甚至天使也撒謊,「天使對他說:「『我是你同胞中的大阿納尼雅的兒子阿匝黎雅。』」(《多俾亞傳》五13)
(5)迷信成分
例﹕「少年人問天使……他回答說:「魚的心肝,若在魔鬼或惡神纏身的男女面前焚化成煙,一切惡魔都要從他身上逃走,永不再住在他內,至於魚膽,若敷在患白膜的人眼上,再向眼上的白膜一吹,眼便會痊愈。」(《多俾亞傳》六7-9)
(二)新約
早期教父們都同意,新約次經偽經的神學思想不純正,屬「諾斯底派」(Gnosticism,或作「智慧派」),而且內容不可靠,所以需要舉行會議,正式鑒定正典,區分真假。
諾斯底派(或作智慧派)是早期教會的一個異端。他們相信物質是邪惡的而靈魂是良善的。他們追求一種較高層次的屬靈知識,而這種知識是神秘的,就是「靈知」(Gnosis),不能從教會傳統教導獲得。諾斯底派認為人內裡有一點神性「火花」,若要釋放這元素,最主要的方法是透過獲得知識和靈性的啟蒙。很多偽經著作,都是諾斯底作品。
即使今天的非基督徒也同意,這些經典雖然書名帶有使徒的名字,但大有可能不是使徒的手筆,也沒有使徒的認可,只是冒充使徒之名而寫,而且都成書於第二世紀及之後。再者,其翻譯和流傳亦不可靠,和今天的新約聖經無可相比。
正典成立之後,這些寫作被鎮壓和燒毀,所以很多現代敵基督教的人士指責說,「正統」基督教持君士坦丁的勢力,鎮壓異己,改寫歷史,隱瞞事實。但這些次經偽經中並沒有太多的歷史,不足以說明新約歷史是假的;它們的神學思想和聖經大異其趣倒是事實。
因為偽經被毀,後來的人難以認識這些經典,我們只可從早期教父的書信或寫作中略知一二。但是,現代人留意到這些寫作,開始產生濃度興趣,卻是因為一九四五年,在埃及鄰近的拿戈瑪第(Nag
Hammudi)的地方,有一個農夫在掘地的時候,發現一個紅色的土瓶,裡面竟是一些新約次經偽經的第四世紀科普特語(Coptic)手抄本(原文是希臘文)。學者們就叫那些手稿做「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udi manuscripts)。
這個紅土瓶中有五十多本殘缺不全的手抄本。除了比較完整,而且比較有名氣的《多馬福音》之外,還有好些其他的「福音書」,例如《真理的福音》(Gospel
of Truth)、《馬利亞福音》(Gospel
of Mary)和《腓力福音》。不但有福音書,還有一些類似書信的,如
《使徒保羅的祈禱》(The
Prayer of the Apostle Paul),《雅各的啟示》(The
Apocalypse of James),《彼得至腓力書》(The
Letter of Peter to Philip),《塞特的三块石柱》(The
Three Steles of Seth),《復活論》(The
Treatise on the Resurrection)等等。
在這些書籍中,有一少部份看似聖經。例如﹕《多馬福音》有很多類似符類福音書的話,以至被人懷疑它屬於「Q」福音書。[1]
舉一個例﹕「耶穌說﹕『如果一個瞎子領導另一個瞎子,兩個都要跌進坑中。』」(言論
#34)在聖經裏,耶穌曾經教導說﹕「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太十五14)。
但是其餘的則有很多問題。現在列舉一些例子﹕
(1)含諾斯底派思想
例如,《多馬福音》有一些話表示,人需要自己裡面的神聖源頭和力量。例﹕「如果你將你內在的發揮出來,你所有的便能救你,如果你裡面無有,你便因你的無有而滅亡。」(言論
#70)這正是諾斯底派講的“智慧”,或“靈知”。
(2)甚至有泛神思想
例如《多馬福音》說﹕「耶穌說﹕『我是光……我是一切,一切從我而來……劈開一塊木,我在那裡;舉起一塊石頭,你也會在那裡找到我。』」(言論
#77)根據定義,泛神論(Pantheism)是一種將大自然與神等同起來。若說耶穌(神)在木頭或石頭裏,就是泛神論。
(4)錯誤的神學思想
《復活論》誤解基督的復活,因為此書說﹕「救主吞沒死亡……以看不見的吞沒可見的……這是靈性的復活……」(一45)但是保羅說﹕「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林前十五44)所以基督復活是身體復活。基督復活之後曾被人看見、觸摸等等,所以絕對不是靈體復活。
《塞特的三块石柱》讚美巴貝洛(Barbelo)為第一個“伊仁”(aeon),看不見之父的第一榮光,是完美者。(一二一24-25)“巴貝洛”是一個諾斯底派觀念。《約翰秘傳》解釋說,他是母親-父親,第一個人,聖靈(五5)。這樣的說話,當然神秘得難以清楚解釋,但有人認為,在諾斯底派中,“巴貝洛”就是基督的母親,也是聖靈。[2]
稍微有神學知識的,都能看見其中錯謬。
(4)和聖經不符的資料
《彼得福音》告訴我們,耶穌釘十字架時,並沒有經歷痛楚(10);若沒有痛苦,耶穌就沒有必在客西馬尼園憂傷,幾乎要死地求神,「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太二十六38-39)。基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力量、我的力量,為甚麼離棄我?」(19);事實上,耶穌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二十七46)。彼拉多向猶太人表示「流這神兒子的血,罪不在我,似乎在於你們」,是在耶穌復活之後(46);事實上,猶太人要求把耶穌釘十字架,彼拉多讓他們得逞時,他當時就洗手,表示責任不在他(太二十七24)。
《拿撒勒人福音》(Gospel
of the Nazarenes)說﹕「看哪,主的母親和他的弟兄對他說:“施洗約翰正在為寬赦罪孽施洗。讓我們去受他的洗禮。但是他對他們說:“我在哪裡犯了罪,我應該去接受他的洗禮?
除非我剛才說的是無知(的罪)?」(#2);馬太福音卻說﹕「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祂,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麼。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祂。」(太
3:13-15)。《拿撒勒人福音》又說﹕「今天給我們明天的飲食」(#5);但是聖經說﹕「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
6:11)
(3)類似鬧劇的錯誤
《多馬福音》認為女人若要進天國,必須先變為男性!「西門彼得對他們說﹕『讓馬利亞離開我們,因為女人不配得到生命。』耶穌說﹕『我自己要引領她,叫她成為男性……因為每一個女人若將自己變成男性,可以進入天國。』」(言論
#144)但是耶穌說,人若重生,就可以進神的國(約三),沒有性別的區分。〔今天的女權主義者若知道這話,不知是否會把多馬抓來鞭屍!〕
(6)至少,很多地方呈現神秘主義,表示其神學思想來自靈異經歷
例如《馬利亞福音》有如此記載﹕彼得質疑馬利亞得到救主的特別教導,她回答說﹕「我在異象中看見主」,然後馬利亞報導救主怎樣向她解釋靈魂和心靈的一些隱密關係和事情(十七10-18),其中包括﹕「靈魂克服第三力量,向上升,看見第四力量,以七種樣式出現。」(十六4-5)。
(5)有一些甚至表明是諾斯底派的
例如《塞特的三块石柱》宣稱,該書是諾斯底派的奠基人之一的迪斯西奥斯(Dositheos)所得的啟示。(《塞特的三块石柱》七118)[3]
需要在正典上加添嗎?
上帝默示祂的話,先知和使徒寫下來,由祂的子民認出來,最後由一個會議正式公認,因為「羊也聽他的聲音…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十3-4)。我們可以放心相信神給了我們祂的話——聖經正典。所以,一直以來,教會都同意,聖經正典已經完成。無需,也不能,加添或刪除任何書卷。因為﹕
(1)從神學觀點而言,神只通過先知和使徒說話。
(2)從歷史觀點而言,使徒的繼承人並不承認自己有從神而來的新啟示。不但基督教沒有更改新約正典;二千年來,猶太人也沒有更改舊約正典。這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嗎?
(3)從邏輯方面而言,應該納入正典中的書卷,不可能流失或者不被納入,因為神不可能默示一卷書,而無法保存它。
結論
從上述次經偽經的問題可見,「耶和華的話是煉淨的」(詩十八30)。所以「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
換言之,我們不需要次經偽經。它們不能幫助我們更認識神。
參考書
Comfort, Philip Wesley ed. The Origin of the Bible. Wheaton, IL: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992.
deSilva, David A. Introducing the
Apocrypha. Grand Rapids, MI: Baker Academic, 2002.
Ehrman, Bart D. Lost Scrip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Geisler, Norman & William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Press, 1986.
Porter, J. R.
The Lost Bible: Forgotten
Scriptures Revealed.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2005.
Robinson, James M. ed. The Nag Hammadi Library in English.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Turrentin, Francis. The Doctrine of
Scripture.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1.